大地拾遗

来源:作者:胡红拴时间:2009-07-10热度:0

  胡红拴的诗集《大地拾遗》2009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胡红拴,1961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大学医学专业毕业,教授、研究馆员、副主任医师。是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广东商学院地质遗迹研究中心顾问、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协常务理事、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地质局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羊城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报刊发表文章600余篇,作家出版社等出版有《山道》、《《山野碎语》、等各类书籍45部,计600余万字。                                

一片“诗”心在玉壶
——序胡红拴诗集《大地拾遗》
                 
康平

   接到诗人胡红拴来自广州的电话,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第八部诗集作序时,我恰好正在他的故乡洛阳。这使我联想到唐朝诗人王昌龄,这位一千多年前的诗人给后人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独有偶。我在洛阳期间,诗人胡红拴的“洛阳亲友”也纷纷问讯胡红拴的近况,其中问讯最多的是洛阳的书画界人士,这大约是因为胡红拴近年来写了大量画评,其中一些画评是以诗的形式写的,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也引起了包括他故乡洛阳书画界朋友的注意。对于他的近况,我如实告诉他的洛阳亲友们,说胡红拴非常勤奋,是一位高产诗人,我本人经常收到他的赠书,几个月前我还收到过他新出版的诗集《山道》呢,我说,“让我借用王昌龄的一句诗,胡红拴是一片'诗'心在玉壶啊!”研究和评价胡红拴的诗歌,有必要放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
  众所周知,中国新体诗是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Science)与民主(Democracy)的产物。此前有胡适先生的《尝试集》,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集;此后有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此后不久,闻一多、冰心、宗白华、徐志摩等人先后登上新派诗坛,成为中国五四运动后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1949年前,新诗无论在当时的国统区、解放区都取代旧体诗占据了统治地位。新诗较之古体诗是一大解放,但其本身仍然有不少束缚,譬如在形式上,开始时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古体诗固有的起、承、转、合,要求新诗每诗四节,每节四行,双行押韵。这种要求虽然是束缚,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它可以迫使作者炼字炼意,把诗写得凝练。1949年后,新中国诗人们渐渐突破了“每诗四节”的束缚,放宽了节数限制,但大多数诗人仍然恪守四行一节的“建筑美”,恪守“双行押韵”的要求。押韵的诗歌便于朗读,便于走向大众,这是毫无疑意的。为了使新诗进一步走向大众,有的诗人开始探索新诗与歌曲相结合的路子,如广州军区著名诗人张永枚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提出“谱曲能唱、离曲能读”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写出了《骑马挎枪走天下》、《八一战旗红》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广大读者眼里是朗朗上口的诗,在朗诵会上报以热烈掌声;而在音乐家眼里是歌,插上音乐的翅膀就能飞向更远的地方,“雄伟的井冈山∕八一战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一首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诗,被传唱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可见新诗与经典的旧体诗一样,都可以产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
  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新诗领域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最明显的是现代诗派的兴起。现代诗派的作品在形式上是“诗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韵”,较之以前的“每诗四节,每节四行,双行押韵”,显然又是一大解放。但是,这并非意味着现代诗有了绝对自由:外在束缚没有了,但要求有丰富的内涵;外在韵律没有了,但要求有内在的韵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好现代诗、当一个现代派诗人并非易事。著名现代派诗人北岛的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短短的两句诗,熔诗意、哲理、内韵、批判现实主义于一炉,堪称震聋发馈的警句。这是北岛的父辈诗人们写不出来的。
  1961年出生的胡红拴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少年时代读过革命诗人贺敬之、郭小川、李季等人的诗,受过革命现实主义的熏陶,可以说他是喝着革命诗人的乳汁长大的;但是,当胡红拴提笔写诗时,现代诗派已经崛起,因此可以这样为他定位:他的诗总体是现实主义的,而在形式方面则属于现代诗派。
  综观胡红拴这部诗集,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抒情诗(包括时事抒情诗、旅游诗两种),另一类是科普诗。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胡红拴念念不忘祖国乃至人类的命运,这就使他的抒情诗具备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重大事件,如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诗人胡红拴都没有缺位,都及时用诗歌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在《都江堰到映秀路上的思考》和《穿越余震》两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震区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注。地震发生后,诗人胡红拴和国土资源部门的作家诗人们一起,冒着余震赶往震区采访,因而能够以其真实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如《都江堰到映秀路上的思考》一诗:说好了要出发∕就要兑现承诺∕不管要行走的路∕多么艰辛∕∕其实∕暴雨和地震∕如同丑陋的邪恶∕无时不在侵扰∕善良的灵魂∕∕咬咬牙∕总能将生铁吞下∕重力的增加∕让力量去拨动∕混沌的乾坤。在《穿越余震》中,诗人又写道:六点一级∕并非空穴来风∕脚下的大地∕明明还在晃动∕无线电波∕送来了远方的温暖∕执着的意念∕又何惧∕地魔掀起的飓风∕∕行走的路∕总要一步步地丈量∕希望∕是心中圣洁的明灯。
  在《2008o北京奥运》一诗中,诗人胡红拴对北京奥运之举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度挖掘:百年的厚积∕只为这雄性的恣意喷薄∕巨龙的脉动∕让砰然的心跳∕贯穿苍穹∕∕并非单单为了惬意和逍遥∕并非只是为了胸臆的舒展和长啸∕责任的承担∕使博爱化为淡雅的清风∕将天地的阴霾∕清扫都说小说是塑造人物的,而抒情诗何尝不塑造人物呢?只不过诗人在抒情诗中塑造的人物就是自己。看啊,《金融风暴》一诗就塑造了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爱国者的形象:2008年金夏的末梢∕华尔街的飓风∕终于掀起∕金融的海啸∕∕连天的巨浪∕汹涌澎湃∕连航母巨舰∕也让风暴的利刃∕开膛解剖∕∕浩瀚的太平洋∕它一步跨过∕大西洋的光纤∕将万千人的富豪梦∕抖落∕∕疯狂的股市啊∕砸落了疯狂//飘荡的树叶∕又一次轮回到∕大地的怀抱∕∕春花秋实∕道法自然∕平地的和风∕有时也会于瞬间掀起风暴∕∕耕耘者∕应该∕笑对万物∕未雨绸缪∕这是历代大医∕开出的良药甚至,在胡红拴的旅游诗中,他的爱国情怀也表露无遗。譬如,《威海刘公岛》就表露了他心灵深处固有的民族大义:刘公岛记述的∕是北洋水师的壮烈和羞辱∕铁锚上的锈斑∕则如巨石∕砸痛在我的心灵深处∕∕挨打的痛楚∕催使弱者苏醒∕科学强国∕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诗人胡红拴在忧国忧民、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有一次和他一起到歌厅唱歌,发现他浑厚的男中音接近专业水平,令人享尽耳福。同样的,他的诗歌作品也不尽是金戈铁马、琵琶大板、大江东去;也有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低吟浅唱。譬如,他的《成都夜饮》就是一首轻松的小夜曲:环城道∕如饺子的外皮∕包严了安逸的成都∕让我难品∕成都的个中滋味∕∕思蜀的小调∕在发动机的轰鸣中∕调高了真情的胃口∕∕并非是豪饮∕开启了食屋的窗户∕友谊的曲酒∕解析了∕芙蓉城的淳朴∕∕酒香的歌∕从此洒满了∕天地间的路。我多次到过成都,对这座城市相当熟悉,它以其“安逸”和“宜居”闻名海内外。记得成都市民有一首自况诗,或称打油诗:吃点麻辣烫,搓点小麻将,喝点跟斗酒,看点歪录像。这首打油诗打的是成都市民日常生活之油。诗人胡红拴的《成都夜饮》像上述打油诗一样,把一个“安逸”的成都、“宜居”的成都写到了极致。
  再看胡红拴的科普诗。他的的这部诗集中有两首有关地球科学的长诗:其一是《大地涅槃》,其二是组诗《美石、璞玉的生命印痕》,两诗都不乏佳句。但恕我直言,比起前面的长诗,我更喜欢后者(组诗)中的某些短诗。作为科普诗,如果其中罗列太多的物象,罗列太多的专业术语,那会把科普诗写成枯燥乏味的解说词。但胡红拴在一些诗中使用了拟人手法,就使得全诗生动有趣了,如其中的《溶洞有感》:在旷野山的屋檐下∕在人迹罕到的幽静的山谷∕林木用睫毛∕呵护着溶洞∕幽深的眼珠∕∕也许是山花的馨香∕薰染了洞壁的钟乳∕也许清风给它讲述过∕陈年的旧事∕并没有听见∕唢呐的声响∕可那莲荷般洁白的面颊∕分明还挂着∕晶莹的泪珠∕∕链球般的水花呀∕将珠帘织就∕暗河飞瀑∕让黑暗的幽深∕潜回到∕它久远的归处∕一年年过去∕一生生渴求∕默默地构筑∕完成着美的信任∕实践着奇异的妙想和满足∕∕溶洞,只不过是山腹中的一个洞穴∕亿万年的史书上∕分明有它鲜活跳动的记述∕尽管你年迈∕霜染了胡须∕孤独中的痛饮∕让天地有了∕开花的理由。类似的拟人化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限于篇幅,只好从略了。
  总之,胡红拴这部诗集取得了很大成功。我认为,他成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大量的画评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有一副妇孺皆知的对联是:一片佳景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这副对联反映了古代人对诗画同源的认识,事实正是如此,哪一幅中国画离得开题画诗呢!又有哪一首诗没有画面感呢!近年来,身居广东的胡红拴得地利之便,和一批岭南画家结成了朋友,与他们切磋画技,诉诸文字,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与画界的交往后来又从广东扩展到全国,甚至远涉京津。据不完全统计,他已经先后为著名画家周彦生、林丰裕、许钦松、王玉珏、尚涛、李自强、陈金章、梁世雄、刘书民、苏华、庞泰嵩等写过画评。仔细研读胡红拴的诗作,可以发现画评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比比皆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了他的视野。在当代中国,对大多数诗人来说,读万卷书不难,行万里路不易。但胡红拴是鱼与熊掌兼得,以“行万里路”而论,他的足迹远涉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极大地丰富了他对外域文化的认知,使得他的视野更开阔,胸襟更宽广,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力更强。详读本书中他的海外旅游诗,会发现笔者的论断不是无根据的。
  他的地学科普岗位使他占有了最丰富的地学文化资源。胡红拴身为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地质学会的专家,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地学文化方面的(客座)兼职教授进行地学科普宣传是他的天职所在。在地质学会这个近水楼台上,他握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广博的地学知识,这为他在创作科普诗时进行诗意联想点燃了智慧的烛光。试看他的《岫玉(蛇纹岩)》,一种俗名“蛇纹岩”、学名“岫玉”的矿物竟然和金缕玉衣,和《毛诗故训传》以及汉朝的《尔雅o释器》联系了起来:……中国人用岫玉有悠久历史∕7000年前的沈阳新乐文化遗址中已有出土∕用岫岩制作的刻刀古朴圆润∕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登峰造极∕∕西汉初的中山靖王刘胜好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堪称奇迹∕《毛诗故训传》有“美石”(“琇莹,美石也”)的记载∕汉初的《尔雅。释器》也称颂过岫玉∕∕北京的定陵曾出土过岫玉蛇纹石∕晚清乃至近代的岫玉艺术屡创奇迹∕故宫博物院就有收藏∕新中国后的岫岩县有矿山加工场……再如《翡翠》,诗人竟然有办法请来清朝大学者纪晓岚及其《阅微草堂笔记》为他作证:……早期的翡翠并不名贵∕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说的仔细∕“当时不以玉视之∕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18世纪初的贵族∕并不将翡翠作为美玉∕仅过了短短的数十年∕翡翠已是昂贵的珍玩……诗人之所以能够在一首短诗中旁征博引,天马行空,显然是因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支撑!
  以上所述既是诗人胡红拴得天独厚的资源,又是他特有的优势。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他将来的诗歌创作寄予厚望。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四日于石家庄
                 
                 
  (康平:著名诗人、一级专业作家,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山道

下一篇:纵横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