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徐 剑
在军旅作家中有“拼命三郎”之称的徐剑,3月26日当选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新一届会长。
徐剑16岁当兵,直至解甲,44年军旅,除了一股军人的血性,铸造的另一种品质,就是至情至义,忠诚无悔。穿军装的44年,徐剑完成了军队叙事、国家叙事、重大工程叙事:《大国长剑》是年轻的共和国导弹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壮歌;《鸟瞰地球》是这支部队工程兵官兵的奉献与牺牲,是徐剑用笔为战友镌刻的文学纪念碑;《大国重器》是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是为中国这支战略威慑核心力量著书立传,也是徐剑“导弹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徐剑有著名的“三不写”理论,“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地方不写,听不到的地方不写。”这决定了他的书写必须是第一手材料,书写者也必须是“在场者”。他21次入藏,35年间带回《麦克马洪线》《东方哈达》《雪域飞虹》《坛城》《玛吉阿米》《灵山》《经幡》《金青稞》等8部作品。2021年12月,徐剑又创作出版了一部以文学形式叙述建党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天晓——1921》。
3月26日上午,在当选新一任会长后,徐剑用了三个主题词:感谢、致敬、守望,表达了此刻的心情。
“说感谢,我还从一双眼睛谢起。”徐剑在今天说。
“上午,我一直凝视这双眼睛,宽容,谦和,他就是周明老人,他与我父亲一般岁数。他孕育了‘徐迟纸贵’,看着一批批青年作家成长为一棵棵大树。看上去就是普通、平凡的老人,可胸有丘壑,海纳百川,一览众山小,永远春风大雅,一身上古气象,这就是大师之范。我想自己老的时候,也像周明老师一样,永远拥有文学春天与生命的活力。”
“致敬,致敬一个激情年代。”徐剑说,从1978年至今,44年间,可以说,中国的报告文学,一直与改革开放同行,“众多写作者默默在做一个伟大时代的书记官、太史公和歌吟者,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报告文学年代。”
回想这个辉煌年代,徐剑感慨道:“一如年份酒,老且愈纯,历久弥珍。从某种意义上说,前有徐迟年代,后有何建明年代。徐迟先生《哥德巴赫猜想》为发轫,拉开中国思想解放与启蒙序幕,一大批报告文学大将挥戈马上。何建明年代,以《落泪是金》始,《根本利益》《国家行动》《那山那水》《浦东史诗》《革命者》……为报告文学保持高曝光度与大流量,引领中国报告文学潮流。”
“守望中国文学的文心与元气。”什么是中国文学文心与元气,徐剑的理解,“就是诗三百兴观群怨;就是太史公的秉笔而书,不须美,不隐恶;就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以载道;就是北宋张载的横渠四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守着这个古老文心和元气,我们的文学才可能成为高峰之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与检验。”
在徐剑看来,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用纪实的文体来记录它的伟大变革与发展,这个文体就是报告文学。“你看,一本本大作、力作,生动诠释了人民作家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担当与情怀。”
谈到“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报告文学”这一话题,徐剑说,这个文体,不能只有报告,没有文学。“报告是什么,我理解,就是真实,就是传奇,就是国家大事,就是轰动性的新闻与事变,就是战争,灾难,沧海巨变;文学是什么,是人,讲人的故事,报告文学的标准,即文学的坐标,与所有文学一条黄金律,是一样的,即大写的人,关注人的命运情感、荣誉尊严、生存挣扎、牺牲与重生,人的人性深处皱褶,透视人性世界里光辉暖意的一面,或者是阴暗复杂的一面,写尽光荣与梦想,牺牲与生死,爱恨情仇,人的生存尊严,展现出人性维度,这种文学一定涵盖了人性之光与人性之暗,抑或是人类和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个诠释,是从人的角度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命运。”
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新一届会长,徐剑认为,每一个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家,都是这个文体的守护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贯致力于为报告文学作家搭建平台、举办活动,全心全意为报告文学作家服务。今天,为大家服务的接力棒交到了我手中,有压力也有豪情,有忐忑也有信心,自信是最深厚、最强大的底气。”
如同一名军人接到“再出发”的命令,徐剑郑重表态,“做一个守护者,包容者,摆渡者,推介者,践行者,甘为伯乐,亲力亲为,书写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诠释中国价值。”
徐 剑(左一)入藏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