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1日12时起,黄海、渤海海域就进入了新一轮伏季休渔期。我有幸在这个劳动节假期踏进了下营港码头,与海风、波浪、渔船、船工、修船工师傅们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接触,对这个特殊的行业做了一次面对面的实地探访。
第一次来到下营港口,心里虽然知道这里是千帆云集、樯橹林立的海港,但岸边停靠的众多渔船还是让我目不暇接。船头高高耸立的桅杆上,有成串暗红色的小旗迎风猎猎飘扬,旗子被咸腥的海风剥蚀掉了最初鲜艳的红色。
天边黯淡的夕阳,晕染出高高耸立的桅杆朦胧的轮廓,随着新一轮休渔期的到来,所有渔船都已靠岸停泊,科学的安排休渔期就是为了海洋资源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繁殖,为海洋生物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不过度捕捞,让大海里的生物得到一次喘息和回归自然模式的契机,等到四个月后休渔期结束,再进行下海捕捞作业。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正在联结渔网的船工,看他手持尼龙线梭在熟练地串联起一段段渔网,硕大的白色渔网密密的堆垛在船弦的一侧,渔网的网眼编结分为单扣和双扣,每隔三个扣的网眼就用绿色的尼龙绳串联起来。白色的泡沫鱼漂绑系在渔网的外缘,看他连续的串起几下,用力拉伸起手中长长的线绳,胳膊在空中抡出优美的抛物线形状,被海风吹得黧黑的脸上有微笑弥漫开来。
旁边的船工在修补着残破的渔网,我蹲下身来一边观察一边问询修补的方法,看他细致的把破损的尼龙绳剪掉,重新编结起新的网眼,绿色尼龙绳编结出一个个菱形网眼,整个渔网修补过后焕然一新。
阴沉沉的天空下,咸涩、微凉的海风在耳边掠过,微绿的海水泛起鱼鳞状涟漪,一圈圈荡漾着。船工们边劳作边说笑逗趣的愉悦让人不由得心生羡慕,
港口的东侧是修船厂,宽阔的空地上有纵横的轨道延伸,置身在一艘艘船的空隙里,我仔细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
一群正在船旁工作的修船工师傅吸引了我的视线,他们有的匍匐在船底逼仄、狭小的空间里,细致的仰视检查着船底每一块木头的腐蚀程度,船底下的地面有泥泞的水洼,上面只是铺了几根木板,他们就在这窄小的空间里用锤子细细敲击着木头,还有的拿着凿子和锤子,一点一点凿掉木头缝隙中的抹灰,渐渐地露出木头的轮廓,看师傅们用锤子一下一下敲击着凿子的样子,一种史诗般的岁月沧桑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修理时扬起的粉尘里,师傅们还在持续地忙碌着。他们有的手持电动磨具,磨削着船底螺旋桨附近的锈蚀,随着卷磨机的高速转动而扬起一层尘雾,刀片不锋利了就更换,在船上的人用长柄的抄网传递着工具。大大的船底整个裸露在岸上,巍峨耸立的既视感让人顿感肃穆与敬畏。
阴沉沉的天空时有小雨零星飘落而略感沁凉,离开他们我又进入了机械加工生产车间。一盘大大的石磨在缓缓转动着,忽然觉得这盘正在运转着的石碾与儿时见过的石碾有点差别。只见石碾在缓缓转动,却不见磨道里拉碾的毛驴。仔细循声俯看,发现在磨盘底下安装了一台电动机,通过减速带带动其匀速缓慢旋转。小小的改动虽然谈不上是伟大的发明,但也具彰显新时代科技进步的意义。不由得想起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人力、畜力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占领主导地位好多年,科技和创新与时俱进,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磨盘上先倒上厚厚的石灰,负责这个环节的师傅不时舀起一大瓢泛着黄亮色泽的桐油倒在石灰表层,不停地碾压和搅拌。和师傅攀谈才知道,桐油加入石灰是最好的粘合剂, 碾压就是为了让这两种不同的物质充分混合均匀, 可以堵起船的木头缝隙,起到避免涌入海水的作用。
进入木工车间,一方方木头被高速旋转的电锯切割成需要的形状与大小,木工师傅弯腰投入的忙碌着,浓郁的木质芬芳充斥着鼻腔,一地木粉的地面上,堆满了大小规格不同的木块,这些木块将被修补到船上,来代替朽烂腐蚀的木头。
两艘修好的大船并驾齐驱同时滑进了海面,它们重新寻找泊船的地域。绿色的船体距离我的视线越来越远,就像看过的一句励志的话。船是岸永远的若即若离,母爱若宽阔的海洋,岸才是船只近了远了的期盼。
因为这群普通的劳动者工作的画面,让我对劳动和快乐的含义多了一层感悟,劳动的过程就是快乐的时光。
他们认真劳动时的样子很美,因为一直在用辛勤的汗水扮美、充实着每一天,他们直爽而热爱生活的态度也感染了我,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生活态度。我们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在这个岗位上用心努力去做好,就是最优秀的;世界上也从来没有卑微的人生,汗水浇灌的地方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乐于奉献,收获快乐,劳动者正在用汗水谱写着一首首勤劳的工匠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