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地质密码

来源:作者原创作者:王国甫时间:2022-05-05热度:0

报告文学

 

指尖上的地质密码

王国甫

 

季节忽略了对春夏秋冬的承诺,夏天刚过就阴雨绵绵,气温连续骤降多日,如同越秋进冬,而入冬后太阳突然又露出笑脸,给了暖洋洋的一整天。可谁料想,晚上大雨倾盆,气温降至冰点,让沉浸在暖阳里还没反映过来的人们,陷入到辛丑乱季的迷雾中

室内,寂静得连喘息都谨小慎微,唯有指尖按动鼠标“咔嚓、咔嚓”的细小音节敲击着参会人们的心灵。

“调矿区地形图”、“调钻孔柱状图”、“调水文地质图”、“调地质报告”……随着一道道指令发出,硕大的显示屏上数字化过后的种种信息更迭显示,完美得似幻如影。

验收专家组一番考量,组长宣布: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综合得分93分,通过优秀等次验收。

“欧耶!”106地质大队参会人员下意识地挥舞双拳,欢呼声洋溢整个空间。历时15个月,成功编制“指尖上的地质密码”服务云生态,使几代地质人的期盼梦圆,地质资料从此进入大数据时代

拂去尘埃,地质资料重现原始风貌

一摞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野外地质记录本摆放案头,翻看里面用铅笔记录的野外地质状况、绘就的素描图,历经岁月洗礼,仿若铅华不再的轮廓美人,难觅往昔风姿绰约、魅力四射的风采。

将纸质资料扫描保存,是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基础操作,面对模糊的原始资料,如何才能重现原始风貌、还原清晰?

大家知道,贵州务川盛产汞矿,开采历史悠久,是世界采丹炼汞历史最早的地方。相传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开采利用。《贵州古代史》记载,在隋唐五代时期,已有“思州产朱砂”,思州即今务川。《元史·食货志》中亦记有“产朱砂、水银之所在思州。”,《贵州通志》(清乾隆六年刻本)更记有“朱砂、水银出务川木悠、板场、岩头诸处”。木悠即今木油厂,板场、岩头产汞区地名沿用至今。务川汞矿,特别是务川木油厂汞矿,在贵州汞矿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解放后,百废待兴。1957年10月组建的106队作为汞矿勘查专业地质队,在前人零星工作基础上,对务川木油厂汞矿展开了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

106队建队之初的第一批队员,曾任106队地质科科长、副队长、省地矿局副局长的万朝元,106队首任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刘平两位老地质回忆,那时凤冈到务川不通公路,到凤冈下车,三天步行200多里才能到务川木油厂汞矿区。所有机器设备要拆散,连同钢材、油料等数百吨物质,全靠人背人抬运进矿区。

在国家困难的日子里,每人每月仅有20斤包谷定量,饥饿难耐时挖蕨根、摘红籽果腹......裁员下放后,千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百余人,但大家仍然在木油厂坚持爬山、下井、测绘、采样、打钻、打坑道、编录......缺乏营养的地质队员,手、脚以致全身浮肿......

在这支队伍里有老红军,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有全国劳动模范,有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海归,有从大城市来的大家闺秀,有党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有从解放军、志愿军转业的退伍军人,还有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错划为“右派”、“坏分子”的知识分子,他们不少人是生在大城市,长在大城市,为了共同的目标,甘愿来艰苦的环境里吃苦。

1957年到1970年,务川木油厂汞矿地质勘查全部结束,长达14年艰苦奋斗和不懈的坚持106人完成钻孔553,钻探进尺14万米、坑道5166米、浅井401米、槽探64300立方米,探明汞矿储量16133吨,向国家提交了一个特大型汞矿床。

这期间,106队有宋兴明、王进先、任忠福、于金泉、罗玉彬、马碧珍、赵玉学、欧祖继等八位同志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与地质共荣

这期间,贵州汞矿的开发,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帮助国家渡过经济难关和偿还苏联外债,为国家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尊严,也为贵州地方政府和从事汞矿开采的商民创造了一定财富,被周恩来总理深情地誉为“爱国汞”。

务川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水银开采基地之一,至今,务川木油厂汞矿保有储量仍居全国第一。为表彰106队寻找汞矿的辉煌业绩,国家地矿部授予106队“在地质找矿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地质队”荣誉称号。

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胸怀找矿报国情怀,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希望,在国家急需的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豁得出去,用平凡之举谱写了一曲曲时代颂歌。

106队的找矿故事许多许多,如同大量宝贵的地质资料,尘封着......

如何拂去岁月的尘埃,让地质前辈辛勤积累的地质资料重见天日,这是地质资料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多年的心愿。

2020年9月,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启动。

站在资料室一排排密集架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地质资料,106队党委书记、队长梁浩波对工作专班提出要求:“地质资料是历代老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信息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们必须做成优秀项目。”

梁浩波凡事追求极致的劲头,早年间,人们在篮球场上就见识过,无论输赢,他宁可打完累趴下,也丝毫不吝啬力气。走上领导岗位后他秉性未改,不但自己这样,也要求他的下属们如此。

大队技术负责陈强闻言,点点头说道:“梁队,这项任务工作量很大,要求极高,仅资料室几个人远远不够,需要增派人手,添置电脑、服务器、扫描仪、阵列储存设备。

“没问题。举全队之力满足专班所需,为完成目标任务创造一切条件。”梁浩波的表态,不啻于给专班装上了新的强劲引擎

陈强牵头,首席专家翁申富协助,总工办主任熊星具体负责抓落实,抽调副总工程师陈冲、大数据中心总经理程胜等一干精锐19人组成地质资料信息化专班投入专项工作。

乱发与愁容

在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刚启动的初期,常常有寒风吹乱她满头秀发,每每见乐观的她满脸愁容。

这一头秀发,是106队的徐炼;这一脸愁容,是106队的叶德书。

徐炼是贵州省地矿局系统少有的档案管理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随着与地质档案接触的感情日积月累,心思细腻的她已把地质资料视为手足同胞般的亲人。

叶德书是贵州省地矿局系统既懂地质又懂档案管理的在职女地质高级工程师,跑过野外,钻过老洞,当过子弟学校老师,十分清楚原始野外记录的得来不易,热爱地质事业的她敬畏所有地质资料。

她们面对单位近七十年从事地质工作积累的浩如烟海资料,历经春秋沧桑,破损、模糊的现状,如何极大地延长馆藏保管和使用寿命,深深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急不得又一筹莫展。

成立地质资料信息化专班后,徐炼担任技术负责,叶德书担任工作指导。

长期与石头打交道,凝炼了她们敢于碰硬,不屈不挠的性格。她们摸着石头过河,把原始野外记录放上扫描仪,扫描结果不出所料,一片模糊。

“调整分辨率、饱和度试试。”迎着挑战,叶德书与徐炼商量。

调整分辨率,扫描效果稍好点,但不理想,再调整,不理想,再调整......

调整饱和度,扫描效果稍好点,但不理想,再调整,不理想,再调整......

“差不多要显露真容了,再调整扫描比例,加强下效果试试。”看着稍微清楚点的扫描件,徐炼给叶德书建议。

调整扫描比例,还不露真容,再调整......

综合调整扫描参数,看着扫描效果皱皱眉头,达不到要求效果,再调整,再调整,再调整......

如同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一样,上千次的实验只为了那一次发现。经过反反复复多次调整扫描参数,扫描效果终于达到了心中的预期。

徐炼捋顺了秀发,叶德书舒展了愁容,会心一笑,兴奋得像一个战士攻下了一个山头。

地质资料旧貌换新颜,新面貌、新方式,孕育新生活、新希望......

记下调整参数,指挥工作人员正式开始扫描,再看看扫描出来的效果,恰似一份份点燃的灼灼希望。站在那里,凝视时空,如幻如梦。恍恍惚惚中,仿佛看到了当年地质老前辈驰骋黔北的身影,隐隐约约里,似乎听到了务川汞矿山水的欢笑声。

工作专班兵分两路,一路是召回的退休老地质韩忠华、李克庆、韦胜永、李小红负责编制报告摘要,一路由叶德书带领十多个年轻人将近十万个资料盒里的资料清单录入电脑,汇总成如同“密码本”的地质资料目录库。

三个月鏖战,他们深怀敬之心,对馆藏资料的根脉进行了深深且细细的梳理,召回编制项目报告摘要的老地质工作者,温故知新,余热迸溅;整理录入资料的年轻人,指尖飞扬,身手非凡。

摸清家底,“密码本”雏形构筑完成。一次性通过省地矿局专家组检查,同意转入第二阶段资料扫描,将“密码”装入“密码本”里。

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

把科技与梦想融合在一起,

把初心与责任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与使命!

负重前行,成就岁月静好

七〇后专栏女作家苏心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这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那些光鲜背后,就像穿着单薄的春装站在寒风中等客户一样,不过是咬紧了牙关的支撑。

转入资料扫描阶段,专班增至30多人,没有大办公室集中办公,他们就分散在各自原来的办公室,上班把资料抱去,下班把资料送回。一直延续到大队老基地拆迁重建,办公地点搬到官井过渡办公楼才集中在一起。

他们最难忘的是资料从老基地往新办公楼转移,那是血汗与心智浇灌的一段时日。

囿于保密规定,老办公楼整整一层楼密集架里近10万盒资料必须自己动手。取件、登记、装箱、打包、搬运、装车、押运、卸货、搬运、清点、移交、登记、上架,一整套程序走下来,灰头土脸,汗流浃背,与建筑工地上劳作的农民工毫无二致。

棱角分明、坚硬如铁的老资料盒呀,战场他们必须面对的敌人。要降服这些敌人,他们每人每天要磨烂两三双手套。手套稍换不及时,就会磨破手套擦破皮,渗出的鲜血与手套粘连在一起,换下手套那是伴着撕心裂肺的疼,啊。

回忆那段时日,徐炼说:“虽然是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使,能把资料全部安全转移过来,分门别类整理好上架,再苦再累也值了。”

缕缕的晨曦中,矫健的身影走进来,一串串欢声笑语飘进来,生机勃勃的气息弥散开来。新办公楼三楼专班的办公室,在慢慢地浑厚和丰腴起来。

一排排电脑、一台台扫描仪整齐列队,恭候着它新主人的到来。地质资料信息化专班组建五个月后,终于集中办公了。

他们将在这里把近七十年积累的所有地质资料演绎成“指尖上的地质密码”保存下来,直到永久,永久......

叶德书给大家鼓劲:“队上对我们专班的工作很重视、很支持,也对我们寄予厚望。现在大家集中办公了,三个人一组,两个人负责拆装、扫描,另一人负责整理录入电脑,每道工序都要认真细致,不给下道工序添麻烦,既要加快工作进度,又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工作质量。”

“我们要严格执行三级质量管理制度,每道工序、每个人都要进行自检,还要相互监督进行互检,一定要确保工作质量符合技术要求,做成优秀项目。还要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所有手机全部放入门口墙上的手机袋中,室内不允许使用手机,接听电话必须到外面走廊上去......”徐炼履行技术负责职责,要求更严。

“保证完成任务!”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声,大家附和“保证完成任务!”像立“军令状”一般。

每天清晨迎着朝霞,从一楼资料室领取当天扫描的资料,抱到三楼办公室,打开资料盒,拆开一本本资料,一页页扫描后,重新装订成册,再将扫描件按顺序整理存入电脑,装入目录库。临下班时,再校核目录库、扫描件、实物三者相符无异,才披着太阳余辉将资料送回一楼资料室,完成全天的工作,日复一日。

拆装扫描看似简单,但稍不留意顺序就会全部错乱,给下步工序增加无尽的烦恼。校核更是一项细致活......

怎能忘记,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2017年“8.28”山体崩塌灾害发生后,地灾应急监测设备没到位时,设置5个人工简易监测点,用传统的监测方式,将绳子两端拴上石块放在山顶裂缝两边,监测人员死死盯住绳子观测,连眼皮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一丝丝细微变化。监测人员在喝水、吃饭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一口气坚守40多个小时,对发生灾害危岩体稳定性进行监测预警,每小时向指挥部报告一次变化情况,严防次生灾害发生这是“盯”的精神。

每天的校核虽然工作难度不大,技术含量也不高,但却是责任心最强,耐烦心最好的人才能做好的事情。一眼看三处,就如地灾监测人员一样,盯得眼花头昏。这是“盯”的延续。

日积月累的粉尘、细菌滋生于长期保存的资料中,尽管办公室多开了几个通风窗口,人员佩戴了口罩,但随着多点作业的展开,仍未摆脱粉尘、细菌的侵扰。无情的粉尘时常把大家,尤其是患有哮喘病的长者呛得脸红筋涨,心跳加速......

这期间,单位招进了一批实习生,十多个身姿袅娜,肤如凝脂的女孩聚集在信息化专班,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别说男人,就连女人也禁不住要回头多看几眼,养眼啊。可是,无耻的细菌专找细皮嫩肉肆虐,大多女孩全身出现斑丘疹,以面部最甚,严重时出现风团......

周五下午临下班前,娇的电话响了起来,从手机袋里取出电话,一看是在贵阳工作的男朋友打来的,赶忙跑到走廊上去接听。

“娇,今天是周末,一会我从贵阳回来带你去吃好吃的,之后我们再去看电影如何?”

碍口识羞片刻,从来不会撒谎的她,嗫嗫嚅嚅半天回答道:“我到野外出差了,个把星期才回来,我们下周再约吧。”其实,每周才能见一面,每次分离后都是望眼欲穿,她是多么盼望再相见呀。

“哦,那你在野外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下周我再回来。”男朋友失望至极。

娇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视若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可是,大学毕业来单位实习,进工作专班后,又是搬东西,又是上、下车,柔嫩无骨的手时不时还会磨破皮,苦点累点就忍了,人总是要在磨砺中成长的。而爱美是女孩的天性,被细菌感染,脸上出现大片的斑丘疹,会不会留下疤痕,这几天她一直郁郁寡欢,大多时间用长发遮盖半边脸,更不愿让男朋友看见自己这张“丑脸”。挂断电话后,心中涌起阵阵酸楚,她的眼睛湿润了。

后来,笔者在务川岩风阡铝土矿勘查项目部遇到完成信息化专班工作到野外体验生活的袁佳男、徐姗姗、杨加秀、龙晨、祝梦露五位美女实习生,谈及专班的那段时光,她们告诉我:刚开始觉得无聊,后来慢慢适应就习惯了,还学到不少东西。有次,我们看到一张比大办公室还大的地形图,大家都愣住了,原来以为只有在电视里才有,那是电脑制作的,没想到还真有,这是老前辈双脚走出来的,与老前辈们一比,我们太吴下阿蒙了。

这次来体验生活,短短几天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深深感到杨哥(指该项目现场负责杨时强)他们这些地质人员远离闹市,坚守野外,不容易,特辛苦,与他们一比,我们在专班吃的那点苦根本就不算是事。

锱铢必较,“折腾”来的利器

生活恒定是要前行的,就像树一样,总往高处长;就像水一样,毕竟东流去。

陈冲,生活中是个豁达开朗大礼不辞小让的人,但对技术问题那是锱铢必较。他是106队培养出来的四名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领域的专家之一,是遵义市自然资源局专家库生态修复“三合一”方案首席专家,曾被邀请前往省外参加国家级大型绿色砂石基地现场审核,在业界享有一定的声誉。这次抽调参加地质资料信息化专班工作,为确保成果质量,在选择设备时他把供货商“折腾”得够呛。

供货商第一次上门,带来了高清高拍仪、专业高速馈纸式扫描仪、普通馈纸式扫描仪三种专业设备。供货商是个年轻人,口才特好,滔滔不绝,夸耀这些设备质优价廉,好评如潮。

陈冲微微一笑:“我只看实效,不看广告。”

他让专班人员将所有设备分别接入同一台测试电脑,设置相同的成果要求参数,采用相同的一摞地质资料扫描试验。在经历了数次测试后,陈冲摇起了脑壳。

“这效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老旧资料扫描不清晰,高拍仪有变形。我们要扫描的资料,有些字迹已经变得暗淡模糊,有些是原来用铅笔记录的野外记录本,还有些是装订有老照片的施工报告等等,必须清晰呈现所有资料的原貌,不同的资料需有不同的设备来处理,还有数据储存和保护,不能应付了事,也不敢应付了事......”

“陈总,你们能不能明确告诉我,到底要什么样的设备?”供货商为难道。

“具体什么样的设备,我也不太说得清楚,反正我们就需要纠错能力强,使用效果更好,能满足技术要求的。”

“那我们回去再看看,再找找有没有效果更好的设备......”

供货商不想失去这个商机,四处寻找货源,设备说明书传了一份又一份,不停地与陈冲电话沟通咨询。半个月后,再次带着直接式零边距平板扫描仪、馈纸式A4高速扫描仪、高速A0图形扫描仪、服务器、阵列储存等数套设备到来。

陈冲拿来了贵州405矿区铀矿资料,这是106队建队后提交的第一份地质成果报告。那时,为满足国家发展原子能工业所急需的铀矿资源,省地质局在1958年11月给106队下达了寻找铀矿储量任务。领命后,106队组织技术力量冒着被放射源辐射的风险,先后在黔北三县境内发现铀矿床、矿点和矿化点,组建两个分队对5处铀矿产地进行了普查、详查与初勘工作。1962年7月,合并整理编制相应工作程度的铀矿地质报告3份,提交2个小型矿床,19个矿点,求获了一定的铀金属储量......

这份珍贵的成果报告记录在几张泛黄的土纸上,字迹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暗淡模糊。必须要将这份报告扫描清楚,这既是对宝贵地质资料成果的高度负责,也是对选购扫描设备的起码要求

放入新带来的设备经过测试,扫描效果达到预期要求,这项对于106队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成果再次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好,就它了,可以签购货合同。”陈冲抬起微笑蜘蛛似的笑脸说道。

供货商长长出了一口“怨气”:陈总这样的客户太难“伺候”了。

解决了设备问题,还有许多技术问题等着他和同事们。

头脑风暴,提升地质密码精细化

在地质规范、技术标准不完备的年代,地质前辈们凭着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

彼时留下的珍贵资料此时按信息化建设技术要求碰到了技术难题。

那时,为预防泄密,防止被敌特分子破坏,资料室存档的贵州405矿区铀矿、务川木油厂汞矿、印江县石柱岩铜矿、标水岩钨锡矿、磨槽沟铌钽矿、金厂金矿等等前期老地质资料,大部分都没有相应的地理坐标标识。

老矿山资源枯竭闭坑多年,已不复存在,当年项目实施的老前辈大多已仙逝,在世的年事已高也无从回忆。连项目地点都难以确定,又怎么完善老旧项目的坐标标识?

秋天的夜晚,墨黑的天空总有些繁星点缀,天空中明亮的勺子般北斗七星,璀璨的北极星恒久地挂在天,仰望天空,总会找到南北

陈冲找陈强求经:“陈总,很多老资料上没有坐标标识,这次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要求,必须标注,您看咋处理?”

“不同历史时期地质规范对使用坐标系统要求不同,我们要查阅过去的老规范,确定老坐标后,再转成现在新规范使用的坐标系统,工作难度不小,去找首席专家翁总商量下吧。”陈强说。

当两人来到首席专家办公室问道时,翁申富正在思考这事,他已经预料到会遇见补充坐标标识这个难题。明白二人来意后,翁申富十分严谨地说:“这种情况我也没有遇到过,为这事这几天我也是绞尽脑汁,不得其法。还是组织专家团队攻关吧。”

专家团队开始头脑风暴,商量对策。最终确定遇到该类项目,仔细研究报告内容,从报告内容描述中确定项目大概方位,再根据周边卫星遥感图片解析,大致确定项目地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图软件确定项目坐标,手工输入系统。

坐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回到了图件上,回到了资料中。

梦想,又红红火火地燃烧起来了......

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质资料用纸薄如蝉翼,粗糙如沙,加之保存管理粗放,不同程度的破损随处可见,有些图纸破裂,有些皱如枯朽。扫描前先整理、熨烫平整、皮纸粘贴修补,尽力修复后,再用透明膜包好才能过机扫描。小心翼翼文物大师修复古董,如黔北绣娘红苗刺绣点点滴滴,注入的是地质人的心血,还原的是地质资料的历史原貌,为的是让地质密码精细化,让存储利用价值最大化。

贵州省务川、正安、道真三县是我国新的大型铝土矿资源基地,已探明铝土矿资源总量7亿多吨。106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如今,三代地质人四进务正道区域开展铝土矿普查、详查、勘探、整装勘查等工作。

历时四十多年在3251平方千米的勘查区内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完成钻探工作量20多万米,探获铝土矿资源总量4.35亿吨,向国家提交超大型矿床2个、大型矿床5个、中型矿床3个。凭此,106队成为“全国模范地勘单位”,铝土矿专家廖友常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国土资源部奖励2项。随着贵州务正道煤电铝一体化基地建设,铝土矿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有力助推务正道三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成就了务川县“铝土矿都”美誉。

在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地质资料中,有一张拼接成大约二十几米长的图件,在过扫描机时无法保持中正,不能完整扫描,徐炼她几个人弄了一上午,反反复复总是达不到效果。

徐炼向专班的人征求意见:“谁能想个办法?”

大家一个个站拢来,这么长的图件谁都没见过,要一直保持中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招。

最后,坐在办公室旮旯的一位小美女走过来,她家里经营十字绣装裱生意,端详半天,怯怯说:“徐姐,我在家看爸爸装裱较长的绣品时,是先用重物压住,校正四个角成直角后,才开始装裱的。你看我们能不能借鉴装裱的技巧,用和扫描仪宽度一般大小的透明膜夹住前身,再由几个人抬住图纸不让倾斜试试如何?”

“好,有办法总比没办法强,试试吧。”

如法炮制,他们如身负几千万吨矿石的压力一样,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几次尝试,终于扫描成功,大家兴奋得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欢欣雀跃。

15个月的团队智慧450天的辛勤劳作,一点点精益求精,一步步克服困难,满怀对前人辛苦与睿智的尊重和仰慕,他们扫描了2686档67900件馆藏地质资料扫描资料总长度近地球周长分之一,全部整理顺畅装入目录

梦想因拼搏而绚烂

    春雨润青,夏日泼墨,秋草摇黄,冬雪飞白。岁月如歌,他们共同享受着地质老前辈留下的芬芳......

时间长着翅膀,日夜不停地飞翔,像一只敏捷报春的鸟。转眼到了省地矿局最终检查验收的前夜。

陈冲睡不着了,熊星陈强睡不着了......他们虽然都是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唯物论者,但这天气的异常变化,似乎不是什么好兆头。难道说,明天迎检会出什么状况?

“徐炼,明天汇报用的PPT修改完善得如何......”陈冲已看过三次了,电话上想再确认一下。

“陈总,你们几个队上专家提的意见,我都修改了,晚上我再看看。”

“叶老师,明天专家组要来检查的资料千万不能出差错哦......”熊星下午刚检查过,再叮嘱一番。

“我再去检查一道。”

陈强、翁申富、梁浩波......从技术负责到首席专家、队长书记一道道指令,划过夜空。必须确保既定目标实现,优秀回答一切

叶德书、徐炼更是坐不住了,连夜召集人马再次投入到迎检前的准备工作。核实资料通宵达旦,人人熬成了兔儿眼,通红通红的。

那是一双双通红的眼,更是一颗颗燃烧的心!

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一声“欧耶”,一声“欧耶”蕴含着太多太多的过往和酸楚,太多太多的穿越与兴奋。

众所周知,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数据资源,颇具获取成本高、难以重复获取、再利用价值高之特质。新时代,随着地质工作业务领域大大扩展,地质资料的内容和信息组织形式也更加复杂,这给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人们期盼地质资料信息化,若大旱之望云霓。

春天来了,和煦的春风,吹暖了黔山秀水,忽地一夜春风,千树万树骤然迸发,满山遍野的枝叶愈加滴青流翠,犹似激情的火焰跃跃欲试喷薄迸溅。

虎年春风伴随着一大波政策红利从首都北京吹来,吹响了贵州人民磅礴进军的集结号

中央支持贵州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无异将成为政策红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强力支撑。

看到此,翁申富想起当年创新“全程守矿工作法”之初,为查阅先期黔北铝土矿多个勘查项目几百个钻孔资料,是在两个资料管理员协助下,自己泡在资料室几个月才看完的。现在,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同样工作量的资料,动动手指,几天时间就能浏览一遍。科技进步信息共享带来便利106地质人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吴大徵的名句涌上翁申富的心头。于是,他欣然提笔,写下了献给地质资料信息化专班的诗歌《圆梦的你》。

地质硕果七十年,资料图件堆如山,

何时圆梦数字化,挖掘潜力只等闲。

如今适逢新时代,党委重视组专班,

全队调集强兵将,上下一心齐攻关。

转换资料六万件,数字篇目七十万,

虽无勋章胸前挂,圆梦功载千万年。

......

是啊,45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遨游在地质资料的海洋,承受艰辛,挥洒睿智,滴滴心血凝结成星河般璀璨的地质密码。

回味那一段不太遥远的岁月,情长纸短,还有好多令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的故事没有追记,还有许多参与者也未能提及我们相信,千年之后,当后人在数念起编制“指尖上的地质密码”时,仍然会敬重们的名字。

 

 


王国甫,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职工


联系电话:1376592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