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是一条河,恩阳又是一座镇。镇以河生,河以镇扬名。古镇初为水运码头,后因商贸繁荣建镇,是水陆空川东北枢纽,成渝陕三地中心,曾有“小上海”之称。
恩阳,源出大溪,文系古奉。东临巴中市区18公里,因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文化商贸繁盛,地域特色显著,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国家AAAA景区,2020年当选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如今的恩阳原生态生活环境依旧,众多红色遗迹的存在,造就出它一道独特的风采。
初冬的一天上午,从恩阳河边新建的起凤廊桥头踏进古镇,一座色彩艳丽的万寿宫首先进入我们的眼帘,它是一群来恩阳经商的江西籍商人在清朝道光年间集资修建的,宽敞而亮眼。一条窄窄的古老石板桥横跨在恩阳河上,这是起凤桥原址,古时水码头。起凤桥始建于南宋,长23米,宽1.4米,巨石铺成,后经清代和民国时期重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历史传说,因此地常有凤凰起飞,故桥得名“起凤桥”。不宽的青石板路顺着河边一路延伸,一些明清时期的房屋瓦舍依次沿山地走势座落路边。一栋土墙房子聚焦了我们的目光:光秃秃的墙壁上并排开着5个圆孔,(猜是枪孔),屋檐上挂着几个红色小牌,3个牌子上写着《十送红军》拍摄基地;《战地黄花》拍摄基地;《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栋土墙房子有如此多的标记,不由令人刮目相看。一溜竹椅散放在河边树荫下,几家茶肆的招牌随风飘动,在向来往过客招揽生意。
简陋的水码头对着一条3米宽的正街,形成T字形格局。梯形的青石板一路向上铺去,似一道云梯送人直上云端。路的两边开着各式小饭铺或糕点杂货铺,古镇居民常用一块长木板或木柜摆放在家门前,上面放着手工做的小麻花,提糖麻饼,扇形馓子、山药片、黑糖、挂面、川北老腊肉等各种古镇土特产。几家商铺屋檐下横着一根竹竿,竹竿上的细麻绳拴着一块块豆腐干和一串串姜豆豉,向人展示着古镇特有的家庭自制食品,而小吃“笑果子”,更是勾起人们品尝的欲望……
古镇苍老而闲适如同一个老人,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大街小巷,高高低低的古老民居,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构成古镇的身躯与经脉。恩阳区志记载:古镇最辉煌时曾有38条古街,765座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建筑,虽经多次人为和天灾损毁,但至今仍遗存上正街、下正街、姜市街、油房街、回龙街等9条古街。其中老场街最具特色,号称“明清时期民居一条街”,它是恩阳建制以来的第一条街,人说是明朝一位彭姓人组织自家兄弟修建。明代的文昌阁是恩阳的标志性建筑,高大而壮观。清朝的禹王宫、万寿宫,以及老码头边的三圣宫、天后宫,龙母宫,则是外地商贾们到恩阳洽谈业务的商业会馆。这些古迹的保存,增添了古镇的厚重历史与地方特色。
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恩阳为红四方面军驻地,又留存下众多红军时期的历史遗迹,为古老的恩阳增添了浓浓的革命色彩。
行走古街古巷,许多红军遗址不时可见,红色已成为恩阳古镇的一大特色。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经陕西转战巴山。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解放恩阳,在长约400米的上下正街中就遗存有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苏维埃人民政府、恩阳县革命委员会、革命法庭、恩阳财政委员会、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古镇还建立起列宁模范小学,毛泽东主席称赞的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革命战士张思德就曾在列宁模范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红军把恩阳变成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体现公平正义的新社会。街巷中还有不少红军石刻如“拥护红军”、“共产党热爱人民”、“红军胜利万岁”等标语,记录下这段不寻常的日子。目前共有4000余幅红军石刻标语散存在巴中市的城镇和乡村。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就刻在通江县的红云崖上,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参加红军人数达12万人,产生了27名共和国将军,恩阳区就有刘自双、冯丕成2位将军。苏区首府通江县有4.8万余人参加红军,造就了何正文、傅崇碧等10位将军,红军在苏区真正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一座座红军遗址,一条条红军石刻标语,度过80多载的风霜雨雪,依然吸引着人们注目。
古镇现存有两处代表性民居建筑,胡家大院是古镇院落代表之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修建,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现在的胡家大院属二进式四合院,川北干栏式建筑。前半部分为重新修缮,后半部分为老建筑。和古镇其他院落相比,胡家大院算是古镇上的豪门大院。胡家大院还是中共六大指定旁听代表胡大才的故居,因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除胡家大院外,古镇还有一处“大栈房”。大栈房由雷氏世族建于清朝初期,占地2400余平方米,54间房,4套庭院组成,房屋既有川北民居特色,又有徽派建筑风格。初建时为客栈,后经多次改建、续建。红军进驻恩阳后将其设为县政治保卫局。
“通江河,南江河,好耍不过恩阳河。买不到的买得到,卖不脱的卖得脱。------”一首巴山地区流传甚广的童谣,印证了恩阳曾经的繁荣。明清时期,恩阳常驻人口10000人,有大小商号150多家,盐店19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家50多家,商号小贩200余家,3000多商人常来往于此,所以这里是川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商贩落脚之地。“日看千人拱手,夜观万盏照灯”,便是古镇当年人气鼎盛、商贸繁荣的真实写照。
如今古镇已去繁华,只有简朴而宁静,闲适而充实。大街小巷不见拥挤人流,没有时尚餐饮、娱乐酒吧,只有沿街饭馆商铺,还有望江茶楼里飘出的一阵阵盖碗茶香,没有行船静静流淌的恩阳河。老街老巷依旧保留着过去的模样,层叠起伏的街市与自然起伏的地形地貌完美结合,一条条高低不平的石梯,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彰显出古镇特有的古朴色彩。古镇如同一本史书,翻开细读,可以触摸岁月深处的灿烂辉煌,感受到悠久文化积淀下的绵情韵味。那些被时光磨砺褪色的青石宫殿,仍可以寻找到昔日辉煌的痕迹。
恩阳,因水而兴,聚商而旺。巴山之名镇,蜀地之锁钥。原始生态,红旗飞舞,恩阳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