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雪山为卷,书写生命的光芒--读乔阳的《在雪山与雪山之间》有感

来源:作者:刘志权时间:2022-05-16热度:0

                     

一本书写尽心迹,一条路铺织岁月。一首歌牵引思绪,一段情怀恋美好。这是我对作者乔阳所著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这本书的阅后评语。

我四十多岁/这棵树一百多岁/我们所在的山脉四千万年/头顶上夜空中的繁星更年长无数倍......这慷慨之词就是来自乔阳所著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这本书的封面题语。

当拿起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页画面中,皑皑白雪的高山上空,繁星点点,两座高高的雪山像姊妹峰巍然屹立,这山峰就是书中所提及的梅里雪山和白马雪山。书面上两座峰渐次耸立,两山之间的高度,可谓相距咫尺又显莫测高深。

整本书的装帧设计,线条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同时配有作者的经典妙语以及与之托衬的星夜洁白书面设计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别出心裁,直观地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遐想之感,也彰显出作者乔阳对大雪山的挚爱情

看了这本乔阳所著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心中不觉萌生一种久违的感动。仿佛身临其境,通透看见读者就站在茫茫的雪山面前,置身于空灵幽静的山谷,面对大自然的苍远寂寥,展置面前的是一种世界的博大。

如此落笔写意泼墨般的大场景描摹雪山,还真是第一次看这方面的书。书中的第一章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作者开篇点题,直接带读者履着细腻的笔迹,走神秘空灵的雪山境地,深入了解作者乔阳二十年栖身雪山的生活世界以及切身感受。

作者乔阳出生于七十年代,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四川过的。就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创办了梅里雪山第一间客栈--季候鸟,成为新一代在路上的青年人,隐秘的朝圣之地.雪山、植物、人与自然。正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的这些人生游历中的点滴经历,付诸于文字,才使广大读者对大雪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看了这本书,我总觉得乔阳笔下的文字是唯美而流动的,写情写景都特别自然洒脱,文章用词也特别精妙。作者写道:‘暑假时,我躺在草席上,拿着中国地图册研究,水来自哪里,山脉来自哪里,打开巨大的世界地图,铺在地上,更多的山脉、高原、极地以及无尽蓝的海洋啊,那瞬间倒吸的一口凉气,至今没有缓过来’……

童年时候的事,乔阳写得很随意也很自然,字里行间从不娇柔做作。把跟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的场景,把老少亲情只用寥寥数言就描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读者感受的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静静地观摩一部场景电视剧,通过书中的内容,把这些画面真实地现在读者前。

开卷有益,越看越耐人寻味,文章的脉络随着作者的笔线,渐次铺展开来。她说;“我在入秋之后的第三个星期天,从白马雪山第二个4000多米的垭口走下来,沿着珠巴洛河河谷上溯,三个小时后,到达主峰下最高的冷杉林边缘的草甸,我只是去看我的森林”…….笔法细柔从春写到秋,对满山谷的树叶的颜色,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和写意。极大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一个色彩斑斓的树叶世界。

文章继而笔锋一转又说,作者喜欢的白,不是雪山,而是无意落在雪山上的月光。这无疑又给广大读者构造了一个思索的空间。其实生命中的美和记忆之间,文字的力量就是神奇。就像作者笔下的树、山以及诸多景色,都是那么的生动、鲜活和美好。

在植物的世界里,我们显得特别渺小而平凡。文章说:风在弦子中的来往,山川和大地的诗歌中,呈现四季的变化,鹰和鹦鹉分别在高山和河谷,扇动永恒的翅膀。直到阳关从南半球开始转回,生成南风。风使流动的力量,空与虚之间的使者,西南季风在印度洋上空涌动,并且开始它们沿着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河道向北上溯的行程,大地再次呈现出变化的心意,春雪洋洋洒洒,落在云岭山脉、怒山山脉。河谷中春雨涟涟,桃花将跟随风的脚步,从南至北,遍布山野。我站在山岭上,在桃花雾中听风…….作者如此绮美的景致描述,宛若画家笔下的实物写生,处处涌动着奇异的美。

在栖息大雪山的这二十年里,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快意和恬淡的。这一点,做为读者的我来看,乔阳的内心可以说是相当充实的也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和体会的。任何境界都是人营造的。但环境却不是人人都能适应的,只有心无旁骛,胸怀博大的人,才会做到这样。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人与环境是十分和谐统一的。置身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采撷和追求内心的那份美妙和永恒,绝对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和陶冶的

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快乐的烦心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在大自然的环境,如果抛开一切的一切,置身于大山面前,站在高高的峰顶,什么也不用去想,也不用追索世间的奢华和欲望,与自然合一,完美自我,体验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的旷界,舒展内心的那份快慰,体尝大自然带给人类的那份馈赠,我想这样才是生命最纯粹、最本真的东西。人存天地间匆匆百年争来争去,争的是啥,名与利,情与义,到最后无非都是一场空。没有大自然的生灵那么直接、坦荡、豁达富有生气。

文章中作者说:我是乐意待在森林里,我总是感到格外的亲切和平静,去林中散步,看阳光泻进暗针叶林的树冠,宛如金色的丝线,是多么美好的事;我的基因里,包含着人类二十万年来和植物相处的记忆……

书香处处是学问,读书是一种心乡的给养,更是丰美的精神食粮。尤其是看了这本书之后,给了我许多心灵感念。我觉得世间万物都是皆有灵性的,大自然更是如此。一年四季春天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秋有秋的多姿,冬天有冬的韵味。大自然就是这样,季节五彩斑斓的也是多情的

倘若人在心情寂落的时候,能静下心来,到大自然纯净的环境和旷野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么就会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自己是如此之小,世界是如此之大,一切都会豁然开朗的。

正如书中描述的,在大山里,作者的细微观察和感悟是直接的,也是细腻的。乔阳说:“世界和蔼可亲,我觉得我早已认识它,它在展示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才能,雨雾、阳光,一切生灵洋溢着美妙的韵律和节奏,准确可感”。

的确,就像雪山一样总是一色洁白人站在雪山面前,内心应该是纯净的。一如淙淙流淌的河流总是欢畅的,只要不封冻,每天总是不知疲倦的向前奔涌。阳光更是温暖的,它带给地球生灵的总是温情脉脉。

在写人与环境时,与当地人的相处中,作者说:每一个藏族人都有欢乐的天分。他们聚在一起,可以把任何的简餐,变成热烈的宴席。在欢笑中斟满酒杯---;“琼”是一种类似啤酒的低度酒,而青稞酒往往30度以上;----只有流淌着游牧民族血脉的人,才能如此自在,他们虽然在协助我们,但他们才是这里的王。热情、豪放、粗犷、好客,这是作者在和当地人相处中得到的最深的体验,也是一段难忘的游旅情结。

通篇细作者乔阳用生动的手笔,朴实精妙的语言近乎完美的词汇,把这本《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写得极具鲜活和富有浓浓诗意。文章说:“大自然突如其来送给我们的黄昏,如此令人惊叹,天际线和湖泊的弧线连接,最高的山峰携着一众白头的山峦,冰川、雨、森林,忽然出现在对岸,并且在湖水中显现他们的清晰地镜像,结构完美,平静安详;我们每个人都被这伟大的宁静击中,都变得沉默而高雅。场景挥写美不胜收....”

读书陶冶情操,而书中的精华,更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净化和洗涤。在积淀中释放,在山水间徜徉,在雪山处游走,在自然里陶。通过这本书的纤纤脉络,我觉得做人要有四度:一是做人要有高度,有高度才有动力,有追求;二是生命要有宽度,有宽度才有意思,有活力;三是情感要有温度,有温度才有激情,有珍视;四是事业要有长度,有长度才有拓展,有干劲。

就像看这本一样,我想,如果要真切地了解雪山、了解藏区环境,可以说乔阳的这本《在雪山和雪山之间》,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它确确实实是介绍自然环境,叙述雪山场景,最值得读者看的一本好的游记。有句名人名言说的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如果闲暇时候,能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乔阳的这本《在雪山和雪山之间》,绝对给你一种全然不同的心灵启迪履着作者乔阳二十余年置身雪山,所走过的足迹,以及切身所经历的一切,以雪山为卷,书写生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