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时节正是艾蒿飘香的季节,集市上,原野里,街巷中,风儿拂过,时常有艾蒿的馨香飘来,那浓浓的艾香如一缕清凉的风儿直抵心田,使人在这撩人的夏日里倍感舒爽,正可谓“风来蒿艾气如熏”了。
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不知源于何时,相传,很久以前,瘟神要在端午节降灾,天帝产生恻隐之心,五月初五派使臣扮成卖油翁下凡,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卖油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卖油翁把自己的身世如实告诉了老头,并说:“你是个大好人,今晚瘟神要降灾,请告诉人们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避灾。”老头听后不敢耽搁,挨家挨户通知了所有人,于是,家家户户插上了艾蒿、菖蒲,瘟神见状不敢降灾,吓跑了。此后,便有了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
传说终归是传说,没有必要考证深究,反正自打儿时记事时起,家乡的人们端午节都要插艾蒿。
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人们都要拔艾蒿,我们家的艾蒿大都是父亲拔的,有时我也跟着父亲到村外长有艾蒿的地方一起拔,即使拔不动也要拔,哪怕因用力过猛蹲了屁股蹲。艾蒿拔回以后,要将根部的泥土洗去,放在脸盆里舀上水泡着,端午节的早晨,父亲早早起床,将艾蒿从水中取出,用剪刀剪去根,插在大门、屋门和窗户的上面,泡过艾蒿的水则用来洗脸、洗眼。据说,端午这天用泡过艾蒿的水洗脸,能够预防疾病、明亮眼睛,是否有这奇效我是不得而知的,反正一直以来父亲的话就像是种在了我的心田里,每年的端午节都照做不误。
记忆中,家乡的艾蒿很多很多,沟坡上,荒地里,一片一片的,即使其它的杂草都被人割掉了,艾蒿也依然立着。因为其它的草可以当做饲料,可以作为烧草,而牲畜是不吃艾蒿的,嫩的艾蒿烟雾大又不易做烧草,自然也就不被人们喜欢了。正是这被人们冷落了的艾蒿,越长越高,越长越旺。似乎只有端午节到了人们才想起来,才把艾蒿当成了宝贝,哪怕再忙也要拔一些回家。
端午节这天,艾蒿成了村里的主角,就如同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一样,各家的门楣上、房檐上都插上了艾蒿。走在大街上、胡同里,仿佛进入了艾蒿的世界,斜插着的、横放着的、直立着的,高低错落的艾蒿,构成了古朴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村子里到处充盈着艾香的味道,那弥漫着的沁人心脾的艾香啊,让人陶醉,令人难忘。
到城里工作后,虽回家少了,但端午插艾蒿的习俗却从没间断。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都要到郊外的沟渠旁寻找艾蒿的踪迹,即使难以寻到,或者要费很大的工夫,也要拔一些艾蒿。尽管端午节到来之际,城里的集市上有了卖艾蒿的,我却从来不买,倒不是因为吝啬舍不得花钱,而是自小养成端午节拔艾蒿习惯的我,每到这时总有一种拔艾蒿的冲动,仿佛只有拔艾蒿才是端午的符号,总想亲手体验一下拔艾蒿的感觉。
去年的端午节是在老家度过的,依旧是端午前一天的傍晚,依旧是来到村外拔艾蒿,所不同的是荒坡荒地变成了良田,大片大片的艾蒿不见了,有的只是道路旁、沟渠边不多的艾蒿,而这不多的艾蒿,还常常被除草剂糟蹋的不怎么茁壮了。虽如此,拔一把艾蒿还是很富余的。我依旧是洗净艾蒿泡在脸盆里,依旧是端午节早早起床,所不同的已不是插艾蒿,因为不再抷草的房子没有办法插艾蒿,而是在门旁、窗台摆放艾蒿了。家乡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也不怎么盛行了,那曾经的家家户户插艾蒿的美丽风景已经远去,成为了乡愁记忆了。
艾蒿的药用价值很高,《本草纲目》中有“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的记载。《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如今,家乡人过端午虽不怎么插艾蒿了,然而,艾香却依然浓郁。因为,端午前后,许多人都要割一些艾蒿,或为艾灸,或为其它的药用,人们将收割了的艾蒿晾晒在院子里、道路旁,那弥漫开来的艾香飘得很远很远。
又到端午了,又是艾蒿飘香的季节,又想起家乡拔艾蒿的情形来了……
上一篇:我们好久没有吃饺子了
下一篇:六个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