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赣南,阴雨连绵,苏区那些铭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让人魂牵梦萦。7月1日至6日,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文学志愿服务队张世奇、王先桃、罗荣青、陈国栋一行四人,走进赣南的百年西华山钨矿,走进自然资源部定点帮扶的赣县五云镇夏潭村,走进长征出发地瑞金、于都等地调研。
大余西华山有“世界钨都”之美誉,钨矿始发现于1882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钨矿”,为红色政权筹集经费,新中国的建设和偿还苏联债务做出过重大贡献,后由于资源枯竭停产转型。志愿服务队一行冒雨登上西华山,查看老矿部闲置的办公楼、专家楼,破败的职工住房、生活服务区,堆积如山蒙着厚尘的破旧机械;在矿洞口踏着清澈的流水,感受来自大山体内的凉风;在山坡小心翼翼寻找裸露的矿脉,感叹大山曾经的丰腴和条条余“脉”的珍贵; “重选”池孤单地等在山顶,脚下的废沙山正在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深深的沟壑;两米多高的山茅草,掩映了砂石小路,也掩盖了地面上的坑坑洼洼。整个矿区矿尽人散,繁华不再,令人唏嘘。
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出台政策,保护工业遗址,修建国家矿山公园,西华山有幸获此双荣。志愿服务队看到,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初见成效,一些山头的层层梯田上长起了本乡品种的小树,地面覆盖了绿色的草皮,山谷特色小镇改造和新建起了一排排红瓦房;山下一片经过整理和绿化而成的休闲观光区,连接着环形的柏油路、水泥路,串起游客服务中心、西华山钨矿博物馆等新兴建筑。据陪同调研的原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陈光飞介绍,不仅是地表的修复规划,就是矿洞内部的修复治理规划设计也已经完成,有待于陆续实施。
在大余县城西华山钨业有限办公司会议室,志愿服务队与公司管理人员和部分退休、安置职工进行座谈,大家怀念昔日沸腾的矿山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面临的困难表示理解,认为这是大部分采矿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家把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生态治理,矿业遗址、遗产和文化保护,生态旅游观光与乡村振兴、矿业转型结合起来,是新的形势下西华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希望之路。
7月5日,志愿服务队专程去自然资源部定点帮扶的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通过听取村支部书记谢瑞山的介绍和对“第一书记”吴楠的采访,志愿服务队了解到,自2015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先后派出5任“第一书记”持续帮扶,不仅筹集资金打井修路通河,安上自来水,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起幼儿园、养老院,筹建矿泉水厂,还引进云啸植物乐园、祥云湖紫薇小镇旅游度假区项目,并把引进的产业区纳入新的村庄规划。吴楠还注重村民思想文化和精神的提升,挖掘出村里多名先进典型在国家媒体宣传。
在云啸植物园识树,在紫薇小镇浏览,在错落有致的庭院间漫步,在整齐的菜园和稻田边流连 ,志愿服务队耳闻目睹了精准扶贫和苏区振兴计划带来的巨大变化。吴楠总结说:“夏潭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成就,村民思想文化观念的提升是基础,新兴产业的引入扎根是重点,部领导持续的重视支持是关键,为老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同的初心。”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中心,是共和国的摇篮,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7月2日,先期到达的志愿服务队员前往瑞金,参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在“红井”旁重温小学课本上那耳熟能详的的碑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在于都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渡口,群众送别红军的悲壮场面仿佛就在眼前。联想起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三年游击战争和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志愿服务队调研活动总结会上,大家形成一致共识:鱼离不开水,军离不开民,文学离不开大地上火热的生活,作家必须扎根于人民。
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江西省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中国自然资源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驻会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驻校作家张世奇,中国自然资源作家王先桃、罗荣青参加了志愿服务队的活动。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