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王晶合著的《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中国可燃冰的探寻海域成功试采的全过程。讲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历经20年的艰苦努力,取得骄人成绩的故事;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在攻克可燃冰研究领域这一世界重大课题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艰辛探索、不懈努力的高尚情操。此书出版后引起业内和各界的高度关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地质队把此书做为最好的阅读材料,分发给职工阅读后,反响很大。职工们受益良多,纷纷写出读后的感想、体会,现编发部分职工作品,以飨读者。
——编者
可燃的冰——地质人的担当
陈青帝
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并向世界正式宣布这一消息。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列为中国第173个矿物。这标志着中国在可燃冰的研究和开采领域已实现了世界领先。中国自然作家协会主席、《国土资源报》社原社长陈国栋和王晶合著的《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以下简称《可燃的冰》)条理清晰、精简流畅地描述了我国可燃冰的探寻和成功试采,从跟跑到领先世界,经历了20年的曲折、艰难和不断创新超越的过程,生动描绘了地质科研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使命精神、智慧劳动、创业热情、坚强意志、奉献品格等等,给人们送来了关于可燃冰这一新能源的新颖内容,并予人以一种解惑和感染的力量。
在阅读《可燃的冰》过程中,不由让人想起1999年的一部老电影《横空出世》,一部反映中国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影片。建国初期,国际敌对势力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极力封锁和挤压。为了祖国的崛起,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聚集在大西北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凭借着高度的爱国热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奇迹般地试验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令全世界为之震惊不已。
你看,原子弹的诞生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和国的实力,同时也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不是弱者,为中国和平发展争取了时间,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那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的我们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
当今时代, 全世界共识:资源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与国之间,以及一国内部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资源争夺、占有、利用和管理经营展开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资源战略,无所不用其极的掠夺世界资源。可以直言不讳的说,美国有战争和经济制裁两个方式:发动阿富汗战争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就是觊觎石油;经济制裁手段,是造成了亚非拉世界的资源文化落后根源。
国人当自强!
可燃冰的开采成功,对中国而言绝对是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意义的。是对中国多煤、少油、缺气能源结构的一次重要优化。可燃冰的横空出世大大增加了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对改善我国“缺气”的能源结构也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可燃冰开采是不易的。通过阅读《可燃的冰》发现,无论是科技理论知识,到实际点位勘察,到开采到存储到运输,是要求多部门,多技术,多工种联合,一个一个都是科技难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精神。中国梦要实现,不能等,不能靠,“核心技术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在美国技术封锁中兴、华为之后,国人认识到芯片自主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在芯片设计方面,我国的技术是世界领先的,但是,在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上,我国仍处于落后阶段。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从我国备受欺凌的历史教训中总结来的,我们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清醒的国家领导人早就在布局,掌握工业化时代竞争主动权。习主席在14年5月就提出了“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2022年5月14日,中国的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从“天问一号”探访火星,到“奋斗者”深潜马里亚纳海沟;从“北斗”组网、“复兴号”飞驰,到快速研制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和高水平疫苗,等等。
面对今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大势,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风险,我们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面临的考验复杂而严峻。祖国有需要,时代在召唤,我们地质人义不容辞;民族要复兴,人民要幸福,我们地质人就要有复合型人才,用更好的水平去迎接挑战。
阅读《可燃的冰》再结合我们地质人的工作,我有一种使命感。多年市场的萎靡,市场竞争的激烈,让人们觉得对搞地质没有前途,辛苦又不挣钱。
但我认为,其实还是学艺不精的问题,若能参与到“可燃冰”的事业中,你说有没有挑战?中国号称“基建狂魔”,哪一样又少得了地质人的参与?
最后,用胡适先生《1932年致毕业生》的一段话送给地质人:“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成必定有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一代的地质人不要妄自菲薄,需要虚心,想一个“毕业生”一样,要耐得住寂寞,刻苦专研又要创新,才能赶上这个奔跑的时代!
陈青帝,供职于四川省四零二地质队勘测公司。
问 道
-《燃烧的冰》读后
王戈
《燃烧的冰》是一本以描写可燃冰试采成功事件为主题的书籍。乍一看,封皮紫紫红红普普通通,既不迎合也不喧宾夺主,却比一些蓄意作旧的书籍好很多。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对川人的阅读喜好曾评价道:“四川的居民,吃苦耐劳,机警善变,有自持自治的精神;四川的居民都耽湎于论争,酷爱雄辩的文章。”而题材严肃的报告文学素来以淡泊致远的品性而隐居高阁,其中以撰写地质、新兴能源为主题的书籍,更是我平生首见。
纵观历史,开元盛世丰栗,永乐盛世编典。国之大事所成,无不以国之气力为根基。我首先看到,可燃冰自上世纪30年代发现以来,一直为世人寄望。可近90年来虽研究者络绎不绝而采集者区区之众。我想,是因为理论可以暂时脱离实际,但实践却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巨大考验。
我国对可燃冰的系统研究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在党中央的科学规划和精密部署下,首批以中科院为主的众多科研单位率先开始对可燃冰进行研究。
“十二五”期间,国家设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项目,由广州地质局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学术机构开展了多项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技术的研究,初步形成可燃冰资源勘探技术体系。
继而,启动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首次明确了可燃冰的重点调查地带。
今日,国家已启动《第二轮天然气水合物国家专项》项目,随着2017年可燃冰的试采成功,实现可燃冰的产业化、商业化开发再不是南柯一梦。
诚然,全面调动社会资源,并有效统筹使之形成合力,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条件。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社会各界力量有机整合为一体,它们或是政府部门、或是学术机构,或是船械制造、或是钻机生产企业,它们不分伯仲地组成为一个有分有合、互通有无的科研团体,大模大样地铺展开去,不仅气势骇人,而且呼应灵活、左右逢源,构成一处学术大气候。其成员之组成,足见气度恢弘,全以能力超群的行业巨擘所担任,其中不乏名扬海外,甚至一经毕业就在外企拿到offer的青年才俊。他们牢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祖训,于国家求才之际毅然回国,旋即投入到了浩海如烟的科研战役中。
由精英组成的队伍自然受到人民的期待,期待犹如看到中国乒乓球队冲击奥运会金牌那样。此刻地处远东的神狐海域虽无“羽檄交驰日夕闻”的助威呐喊,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却胜似“贺兰山”环阵御敌。在这里,在神秘又变化莫测的 环境里,以叶建良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克服了缺少经验、地质条件差,地质设备专业程度不够等困难,在防砂、产量提升、控制污染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首次在世界上实现连续产气60天,连同产气时长和产气量双双打破世界纪录的伟大壮举,将我国可燃冰勘查开发和能力水平推向世界科技顶峰。
而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意义不仅是对行业内的技术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技术带来了改革和展望。譬如可燃冰的试采工作改良了海底取样技术、海底多波束探测技术,同时研发了“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勘测器、推动了海底古生物的研究,接着在西太平洋勘测到稀缺的高品位稀土矿等等事件,在科研时间轴上形成科研成果意义上的长路径、多路径的“多普勒效应”。层见叠出的科研成果,不仅为可燃冰的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积极推进了自身行业的技术路线改革,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地质技术工作虽是理科,可越理性的科目反而越需要情怀,从来没人保证过,可燃冰的研发工作定能蟾宫折桂,相反,哀鸿遍野的国际研发环境和开采不当即会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的前景为研发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技术上的压力,曾不少人产生疑问:可燃冰的研发工作究竟是一种光耀门庭的荣耀,还是一场绵延久远的苦役?但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没有丝毫动摇,正是那遗世独立的地质信仰早已勃然大怒。便败又何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寻求真理的路上,本就需要“殉道者”。
正是这样坚强的信念铸就了一次大胆的探索,它不仅宣示着地质业执着的工匠精神,也代表着人类在科技领域的伟大探索精神。他们的成功或将改变世界能源格局,推动历史沿革,书写科学典章。为普天大众谋万世福安,为山川相缪的全国地质工作者树立模范典型。
合上书,有力量在涌动。在如此滚天烈日的气象下,竟浑不觉热,犹如在深山静湖边孤赏了一场纳凉晚宴,它使我不囿于人生一隅,也拓宽了我专业技术眼界,更教会我脱离困境的方法。我把书放在了书柜二层抬眼能望的位置,伏望于我荒茫的地质生涯里,能借以党的光辉和功勋的事迹,荡涤我的思想,匡正我的行为,以弥足内心莽莽的空虚。
王戈,供职于四川省四零二测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践行初心使命,做最美地质工作者
——《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读后
李先富
近期,为积极响应我队工会“喜迎二十大,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我认真阅读了《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一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可燃冰能源从钻台走向灶台的梦想!”翻开该书的第一页,引入眼帘的这句话,着实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这是我国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我国的可燃冰研发由跟跑、并行直到世界领先,不断取得突破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该书以我国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为创作契机,运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我国海域可燃冰勘探试采历史,展现我国海域可燃冰勘探开发经过20多年的曲折、艰难和不断创新超越的复杂历程。同时阐释了可燃冰的价值,以及在现实中同经济、人们生活的作用及意义,将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个人梦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展现了地质科技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使命精神、智慧劳动、创业热情、坚强意志、奉献品格,展示了可燃冰团队“忠诚、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敬业精神和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奋勇拼搏、智慧创造的家国情怀。
通读全书,让我深刻感受到可燃冰团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践行初心使命,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这也让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我更加坚定了要践行初心使命,为地质事业进一步奉献自我的决心。
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体会过“带锅盔、吃榨菜、饮山泉、找矿点”的艰苦,经历过“出国门离亲人,进深山入老林,爬悬崖走峭壁,穿雪原过草地”的艰辛,但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走过祖国的大山江河,我们从未忘记 “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初心。
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我们要深刻把握历史新方位和时代新特点,刻苦锤炼新本领,主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势,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地学习本领、磨砺本领、提高本领。在地质岗位上,要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不仅要为祖国的发展勘探出丰富的矿产资源,要为民生服务做出重要保障,更要为民族的复兴提供坚实的地质科学支撑,这就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使命”。
我院承担的丹巴永西金多金属矿地勘基金项目,项目组克服了山高坡陡、地形险峻、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进了项目正常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白玉县、甘孜县地灾汛期督导项目,项目人员克服了高原缺氧、长期远离家人、工作任务艰巨等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前期既定工作,为服务地方、服务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都是我们当代地质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地质工作已发生重大转变。一是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地质、地热地质等将得到快速发展。二是服务环境污染治理,水土污染调查与治理将加大力度。三是服务民生与乡村振兴,农业地质、土地质量、地质灾害调查等将受到重要关注。作为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我们要秉承老一辈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不怕苦、不怕难,不能忘记我们肩上的重任,不能忘记当初我们立下的誓言,不能忘记我们共产党员身上的使命。要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要披荆斩棘、奋勇拼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李先富,供职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地质队。
不忘初心跟党走 牢记使命勇向前
——读《燃烧的冰》
唐光清
在普通人眼里,可燃冰是神秘莫测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形成的笼状结晶化合物。可燃冰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海洋中,具有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等特点。据估算,可燃冰的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被誉为21世纪最具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新型能源。
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可燃冰的勘探和开发备受关注,与时间赛跑,不断探索可燃冰的奥妙,于2017年5月18日在中国南海的神狐海域成功试采,这是我国自然资源事业史的一个转折点。科技以人为本,人也是科技的主体。专家叶建良带领技术团队,在“忠诚、创新、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激励下,在邱海峻、梁金强、谢文卫及“钢铁团队”所有成员的拼搏下,使中国的可燃冰由跟跑到并跑直到领先世界水平。他们都是心怀家国、苦干实干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经年累月默默地为了新能源,无私地奉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可燃冰的研究与开采,关乎我国乃至世界新能源发展方向,与人类命运和未来紧密相关。本书反应了我国科技与自然题材文学书写的重要收获,我从本书中了解到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决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为显著的标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同时它为我们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如何适应新时代做出新作为和新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科学客观认识我国当前国情,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未来的胜利,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会产生深远且里程碑式的影响。
要有情怀,不忘初心。古语有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么,什么是初心?是我们人生开始时希望我们变成一个什么样人的最初心情,是让你当初心潮澎湃的念想,是让你甘愿卧薪尝胆的理由,是让你能够逆流而上的动力。不忘初心,就是坚持“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牢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箴言;保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本色。
要有作为,奋发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怎么来,其实,就是一点一滴,从手上做出来、从脚下走出来,用时间累积起来、用付出堆砌起来。当然,这也离不开学习、思考,充电、提升,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推动工作,从而做出成绩。有了基础,才能勇于奋发,主动作为。一定要想得多、说的多、做的多。
要有担当,勇于向前。我们应该在大事难事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在急事危事面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古人尚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与担当,我们一定可以做到。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挑战,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推诿、挫折面前不退步,要用行动激发热情,以担当排除阻力,用成果回报祖国。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同甘共苦,最终才能奋力走向新时代。在平凡的岗位,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与行动。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新时代、新思想,带来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注重学习、敢于担当、求真务实,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贯落地生根。展望未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努力探索,在思维上瞄准前沿,在思路上创新发展,在实践上领先一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向前。
唐光清,供职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地质队。
跟跑、并跑、领跑,争做“中国梦”领军人
——读《燃烧的冰》
李玉洁
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可谓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由跟跑、并行直到世界领先,我国的可燃冰研发不断取得突破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近日里有幸阅读了《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一书,全书以十三章、31万多字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可燃冰的探寻和首次海域成功试采的全过程,讲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历经20年的坚持不懈、艰苦努力,终于取得骄人成绩的故事,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在攻克可燃冰研究领域这一世界重大课题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艰辛探索、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及对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坚定信心。
人,是这部作品的魂魄所在,比如专家叶建良带领的技术团队,邱海峻、梁金强、谢文卫及“钢铁团队”所有成员等。书中提及的科技工作者都是心怀家国、苦干实干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默默奉献,让人肃然起敬。他们身上无一不深刻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无畏艰险的拼搏精神,一心为公、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本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实现了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采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这种储层类型是我国主要的储集类型,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同时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易垮塌、易井漏,钻探风险极高,开采工作因而极具挑战性。2016年11月,当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确定日产万方的可燃冰试采目标后,叶建良深感压力倍增,在没有成功经验、没有专用设备材料的情况下,如何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他带领试采团队大胆创新,提出优化创新试采工艺,实施储层改造,把陆地软土地基改造技术大胆应用到了海洋深水勘探开发,改造后的储层取得了显著效果,是此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关键,是海洋工程在水合物开发技术的创举!也体现出他勇于创新的巨大勇气,是新时代地质人创新精神的最高体现!
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从筚路蓝缕启航,经过几代自然资源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实现了几乎从零起步到跟跑、并跑,再到若干领域世界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达到了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历史性突破。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今天的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自然资源事业在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体系效能、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力量布局、人才队伍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可燃冰试采成功的贺电中所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站在建党百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广大自然资源工作者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继承发扬老一辈自然资源学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自然资源发展中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李玉洁,供职于四川省四零二测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攻坚克难创奇迹 砥砺前行向未来
陈薛西
在队工会开展“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系列文化活动中,我有幸阅读了《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一书。该书详细记述了中国可燃冰的探寻和抢先发售海域成功试采的全过程。以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生动鲜活文学笔法、脉脉含情的笔墨,为我国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进行长卷式“素描”,并对国际国内能源使用现状、可燃冰的科学样貌、我国研究可燃冰的艰辛历程、可燃冰研究过程中的人物故事、可燃冰试采中技术创新及过程、可燃冰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等等,进行诚挚的文学表达。
全书最令人动容的是对于可燃冰开采中涉及的平凡人物,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刻画,比如展现专家叶建良带领技术团队,在“忠诚、创新、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激励下,在邱海峻、梁金强、谢文卫及“钢铁团队”所有成员的拼搏下,使中国的可燃冰由跟跑到并跑直到领先世界水平。书中提及的很多工作者,都是苦干实干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在经年累月中无私奉献。这也让我回想起周边平凡工作岗位上,攻坚克难创造奇迹的四0二地质人。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统一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其成果更是后续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的基本依据,因此,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是“三调”的生命线。自我省于2018年9月全面开展“三调”工作以来,测绘公司积极投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小金县的“三调”工作之中。两县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习俗多元化,这给测绘公司外业人员开展野外核查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们选择迎难而上,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骑摩托、开车去走村入户,深入调查,难以到达的图斑采用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举证,保证工作不掉线,数据真实。
“三调”的外业工作紧张忙碌,内业核查也毫不轻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内业工作人员选择集中办公,每天处理大量图斑,描绘定点、核实数据,奋战到凌晨是他们的工作常态,熬红的双眼是他们的工作证明。为保证“三调”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国家和地方建立了县市级自检、省级检查、国家级核查三级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过三级检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阶段。四0二人最终以严苛细致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的工作精神和精准专业的工作技术通过了层层检验,圆满完成了任务。
攻坚克难创奇迹,砥砺前行向未来!相信未来四0二人也会继续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拼搏,团结协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丰硕成果。
陈薛西,供职于四川省四零二测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绿水青山中的地质梦
——读《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
田二燕
能源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能离开能源吗?没有能源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正象《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一书中写到:能源是支撑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次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都是伴随着能源革命的发生。
我们需要金山银山,更需要绿水青山,2005年习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大力推进绿色勘查和绿色开发,将成为地质工作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而《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一书写的正是一群勇于创新、敢挑重担的地质人,在大海深处寻找可燃冰,为国家实现能源转型而艰苦奋斗的事迹。
阅读《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但最触动我内心的是同为一名地质人,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而深感自豪。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体现了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地质人也一定要紧跟党的步伐,响应国家号召,把绿色勘查和绿色开发深深刻入到我工作的每个细节中。这些年生活环境的变化,空气质量的改善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做为一名新时代中国人的幸福感。
回想起刚参加工作时,郫县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十字交叉的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就是这个县城的全部。我的第一个办公室是在一栋四层楼房上,斑驳的墙面已成了灰白色,略微歪斜的木条窗框在风中吱吱作响,像喃喃自语的老人在叙述着它的故事。楼下三层为全队的办公场所,四楼是宿舍。办公室房间都不大,横竖摆放的办公桌彰显着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单位前面的老成灌路几乎是县城的唯一干道,每天有无数的货车伴随着飞沙走石从门前呼啸而过。
时光如梭,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二十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往日的郫县已成了现今的郫都区,城区扩了一次又一次,形态各异的高楼林立,错落有致,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象蜘蛛网一样向四面八方铺开来,郫县俨然已发展成了一座新型的都市新区。各种高档小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代替了横七竖八的农田村落,单位原来那栋破旧小楼的位置也耸立着18层高的地矿人家电梯公寓。办公场所迁到了新的办公基地,这是一栋全新的11层楼,除了宽畅明亮的办公室以外,还有会议室、培训室、图书室、岩矿标本陈列室、活动室、职工食堂等等办公配套场所,让我们在工作之余也能有学习和放松地方,工作起来也更有活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这些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下,我们的生活总是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雾霾的时间越来越少,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总能使我心旷神怡。昔日的沱江河道水黑味臭,通过水污染防治和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现在已是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健步绿道了。每到清晨和傍晚在绿道散步的人们熙熙攘攘,尽情享受着水清柳绿的美。狭窄的老成灌路改建成了八车道的红光大道,春天的芙蓉、秋天的红枫,还有那四季变换的道路隔离带花卉让这条大道生生成了一条景观大道。新城区建设讲究城市空间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绿色在街头,也在巷尾,以前羡慕别人家离公园近,现在我家就在公园里。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做为新一代的地质人,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不畏艰苦、奋力拼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成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绿水青山中为追寻新时期的地质梦而不懈努力。在迎接党的二十大之际,我们将继续发扬地质人“三光荣”精神,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勇往直前,奋斗不息。
田二燕,供职于四川省四零二地质队勘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