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爱的距离

来源:作者:白云时间:2022-07-17热度:0

我是无意当中知道那个村庄的,它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最接近胶莱河入海口,再往北,渺无人烟。此处不是中国的最东端,也不是最北端,但我总觉得,它是局部意义上的这样一个方位,是局部意义上一个宽房大屋的墙角旮旯。

   朋友们去拍鸟,我不拍,单是愿意去那种地方而已。除了观鸟,我也喜欢亲近野花野草,听风看云。等到都看过了,我就把朋友撂下,到附近的村子去转。

我早就知道这个村的地理位置,知道这里的居民传统上渔大于耕。因为海上作业风险大,以及后来工商业发展的带动,很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慢慢地就把靠海吃海的老生计都丢了,到镇上或城里的工厂打工去。尽管如此,如今向往渔耕文明的人们仍然习惯把它称作渔村。  

 转了半个村庄,竟没发现一个人影儿。除了村外高矗的风机发出的轰轰隆隆,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呼呼掠过,也再无一点动静。留守村庄的人的确寥寥无几了。

在渔村,有些胡同街巷是弯绕的,低矮的老屋子也多,这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显然已经“落伍”。我还看到,有好几处旧民居的院墙上,镶嵌着零零碎碎的白色贝壳,那些贝壳已被风化得完全没有了纹理,是失却了原貌的一种漂白色。这大概是濒海临河民居才有的建筑特点吧,估计也是这种偏远村庄才会有的留存。忽然觉得,渔村仿佛遗世独立,仿佛存在于时间之外……

信步来到一胡同口,忽然听到了笑声。转身过去,见是一群老年人在围坐聊天。

不是他们村的人,他们必然要问,来干啥呢?我答了。又问,拍鸟干嘛呢?干嘛要拍鸟呢?我听出对方的言下之意,拍鸟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处?这问题问得好!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穿衣是为了保暖蔽体,比较好理解,至于拍鸟,是为了记录它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美?是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其生活习性然后加以保护?亦或仅仅是拍摄者欲与大自然相亲?我觉得一句话还真难以说清,只笑笑搪塞。

他们的好多问题都来得直接,碰到我不愿回答的,人家也不穷究,没有机心、憨厚拙朴的样子让人如同清风扑面。

根据之前的观察,我发现村子周边鸟类丰富,数量也多。有些鸟的窝巢就筑在田间地头树的低枝上,村民劳作之际伸手就能抓到,不小心的话甚至抬头就能撞上。可是显然,他们都没有去伤害过那些生灵。还有更远处的河滩及田野间,鹬、鸥、鹭、斑鸠、雉鸡、白头鹎,此起彼伏,冷不丁就亮一下你的眼!

村庄在这里等于划下一道分界线,或者好像起着一个地标的作用:胶莱河流到这里属于咸淡混合;植被昆虫等野生物类呢,跟内地差得不多,越往北却越具有盐碱滩特性;至于道路,好多修到渔村也就终结了……

 我跟老人们聊那些鸟,还带了夸赞的语气说,咱们村里人都把它们保护得很好呀。老人们好像并不以为然:哪里保护啦?有谁保护了吗?从来都是,各活各的!

真理总是在寻常之处深藏。我听了这话有所触动。

渔村一代一代的人,并没有刻意去保护那些鸟,当然更没有去伤害它们,他们只是远离,放任,让其自生自灭。对于除人类之外的其它物种来说,人的这种态度也许才是对它们最大的奖赏和护佑。过多关注,即使并非出于恶意,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涉嫌侵犯对方的生存私权。

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曾提出“土地道德”的概念。所谓土地(人及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等,可统概为“土地”)道德,就是把人类在自然共同体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是的,我这样理解“暗含”一词:对每一成员的尊敬不光响亮地喊在嘴上,不张扬、不刻意的默默守护,则更具高妙的意味。这恐怕也是当前人们在生态保护过程中有所缺失的。我们的表现常常是,要么露骨地去侵扰,要么高调去宣扬保护却是知行分离,还有一种情况是,并没有弄懂“尊敬”的真正含义。

问是关爱;而有时候,不问才是关爱。像渔村老人那样的,也许才是通往健康人地关系、保护人类生态家园的正确途径。我们同鸟儿是一家人,却是不过多打探私密、给对方留有空间的一家人,这才好。

上一篇:博陆山游记

下一篇:数点梅花天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