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小说

走向高原

来源:自创作者:孙成中时间:2022-11-24热度:0


 

(一)组织决定

       2017年7月9日落日余晖洒向交城县永宁路路上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是鸟归林、人回家的时辰。

       距离永宁路不远的勘探大院那座70多年的家属楼,不传出抽油烟机轰鸣声音,不知是谁家的老机器,也该换新的了。

韩大莽正在厨房忙碌,老母亲在一旁,不时提醒:少放酱油、少放盐。

老父亲看不惯,说道:“老太婆,你少唠叨两句。孩子一个月没回来了,你不知道野外勘探的艰辛,少说几句,让儿子清静清静。”

“我咋不知道辛苦?”老母亲接过话,说道:“几个孩子是你带的?孩子出生,你不是在中条山找铁,就是在支家地找银,孩子读书,你管过?孩子头疼脑热,你问过?”

韩大莽在厨房,听着母亲的唠叨,在心里笑着,母亲一辈子就是嘴不饶人,为此没少得罪人,但也落个脾气急心眼好的口碑。

母亲一开口,父亲就不吱声了。在韩大莽的记忆中,父亲总是让着母亲。一个家庭,或多或少是在夫妻间的一种磨合、争吵、协调中一路走来。

韩大莽庆幸自己找到的媳妇脾气好,大事小事都会征求自己的意见,一有空就看书,家长里短的事,她很少关注,对公婆间的“争吵”,她也看得开,能和公婆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媳妇说过:“看看你,成年累月地在野外跑,没有二老的帮忙,我自个儿咋带孩子?”每次媳妇的话说到这里,韩大莽就感觉自己理亏,但是地质人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常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家,就全部交给了媳妇。

“妈,妈,我回来了!”是儿子猛子的声音。

“爸,您咋回来了?”看到韩大莽在厨房忙碌,猛子一把搂住,说道:“吃过饭,咱俩去打会儿球吧。”

韩大莽笑着,说道:“好,好。”

“好啥好?你爸爸刚回来,你不让他休息休息?!”

“妈,我们校队要与二中校队比赛,让爸爸再教我几招。”

“去吧,去吧,让他们爷俩玩去吧,我来做。”老母亲要接过韩大莽手里的活。

“妈,饭快好了,您老就不用过来忙了。”

老母亲说话间,已经换好围裙,突然,韩大莽的手机响了,电话里是队党委书记魏燕的声音:“去云南挂职扶贫,大概两年,组织决定让你去,你看,有没有困难?”

“能行。”韩大莽回答,“啥时候出发?”

“明天到太原报到,有些事情需要交代一下。”

 

(二)儿要远行

8月23日,韩大莽到达云南漾濞县顺濞村上任,他的新角色是村第一书记。云贵高原乡村的夜晚,出奇的安静,韩大莽的心,却格外难以平静。

送行的领导,此时已经返回昆明,接到领导的电话,韩大莽的心情在欢送、迎接的喜悦氛围过后,再度升温。然而,一想到老母亲离别的眼泪,韩大莽心中一酸,泪水禁不住流下来,而后,鼻涕也快速冲了出来。

是的,那天挂断魏燕书记的电话,他将自己要去云南帮扶的消息只告诉了媳妇,叮嘱她先不要告诉老人,担心二老不放心自己,着急上火,再伤了本就多病的身体。媳妇点头答应,而后问他:“非得你去?孩子后年高考,正是关键时期。”

韩大莽点点头,“我知道。”沉默了片刻,“咱们孩子自小独立,对我依赖感不强,有你在家,我放心。”

“两年,时间够长的。这老的老,小的小,一大家子,有事我找谁?”泪水在媳妇的眼眶里打转,无助,甚至乞怜的眼神揪痛了韩大莽的心。

他慌忙躲避媳妇的目光,劝道:“没事儿,现在交通方便,也就是4000多里地,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

韩大莽深知自己话不由衷,但也只能这样搪塞媳妇。

“唉——”媳妇无奈又不舍地叹了口气,“飞机票不花钱啊?你知道几千块的机票钱,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是多大的数?我看过介绍,那里的村民,一年收入也没有多少钱。你还是少回来几趟,节省的钱,帮帮那儿的人吧。”

……

离家前七天,韩大莽向领导尤杰汇报工作交接情况:“资料、笔记我都交给了小李,他能行。不明白的问题,我俩可以网上交流解决,这事,请领导放心。”

尤杰虽舍不得,但也知道要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支家地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勘探,你老爹当年就参加过。现在,矿床外围勘查工作,正在关键时刻,你虽说去云南,但这里的工作短期内不能丢下不管,你要兼顾好,我们也会考虑尽快增加力量。”

……

离家前三天,他和儿子进行了一次夜谈。没想到的是,儿子十分支持他。

“爸爸,您放心吧,好男儿志在四方。既然那里需要你,你就要义无反顾,干出点成绩让我妈高兴高兴。”

“儿子,我走了,你要学会勇敢,家里的事情,你要担起来。”韩大莽叮嘱。

“爸爸,这是自然的,爷爷和奶奶老了,我长大了。”

那一夜,儿子房间的灯一直亮着。韩大莽知道,儿子是在提前适应。

……

离家前一天,晚饭时,老父亲从外面带回一只烤鸭,打开一瓶汾酒。

“爷爷,这酒您珍藏快十年了,咋不留着了?”放学回家的猛子进门看到爷爷的举动,拿起瓶子看了看。

“今晚和你爸喝点儿,你也喝点儿?”爷爷看着孙子,征求他的意见。

“别惯着他,不让他喝。”韩大莽媳妇说。

“山西有几个男人不喝酒?!”老父亲说道,“从我老爷爷开始,就把喝酒当做一门本领,他老人家说过,咱山西的酒,养人!但是不能喝醉,喝醉了,既是浪费,又会伤身。”

韩大莽看着老父亲不寻常的举动,听着老父亲不寻常的话,心中敲起小鼓,父亲已经知道了?

“请奶奶来吃饭。”韩大莽媳妇告诉猛子。

“别,让她躺一会儿,她说不舒服。”老父亲解释,话语间,媳妇已经到了婆婆房间。

老父亲倒满酒,说道:“大莽,明天走?!”

“是……的,您……知道了?”韩大莽像小时候做了错事,小心地等待父亲的教训。

“你妈也知道了。你认为能瞒得住,我们看不出来?这大半辈子白活了?去吧,趁着年轻闯荡闯荡不是坏事,何况那里需要你,也是组织信任你。就是你这一走,千里万里的,我们不在身边,你要多注意身体,云贵高原,和咱们黄土高原不一样。不过,话说过来,咱们勘探人,到哪里都能生根开花结果。”

韩大莽听着父亲的话,一股热流从胸中涌起:“爸,这一走需要两年,就是担心您二老。”

“我俩,你不用担心,你妈就是这个样子,难受几天,过过就好了。”

“嗯。”韩大莽说,“猛子,您也不要惯着,该批评就批评。”

“我的孙子,我不惯着,谁惯着?惯着惯着就大了。咱猛子还是很懂事的。”

韩大莽无奈而幸福地笑了。“这一走需要两年,干啥、咋干,我心里还真没数。”

“别担心,你到那里,先熟悉情况,看看能帮上啥忙。咱不做虚头巴脑的事情,要干,就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儿。”

睡觉前,韩大莽问媳妇,老妈咋样。

媳妇说:“你到床前看看吧,老在流泪,舍不得你走。”

韩大莽在父母的房间外,静静地站了好久,却怎么也鼓不起勇气去敲开那扇熟悉的门……

(三)家徒四壁

到云南一周后,脱下西服换上勘探队发的那身工作服,村民的眼神变了,前几天,胆怯地喊着“韩书记早!韩书记好!”的村民,拉起他的手,看看手上是否有老茧。

“城里人,都是细皮嫩肉的,可是小韩,你的手咋也这样粗糙?”原村党支部书记,八十多岁的老赖很不理解。

于是,韩大莽给老赖讲起地球运动、岩浆活动、矿床形成,讲起地质勘查路上的狂风暴雨。

“原来,你们也是天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还以为你们的工作就是常年游山玩水呢。”老赖笑了,围在一起听韩大莽讲故事的村民也笑了。

“这里来过不少帮扶书记,啥动静都搞过,老百姓谁不想脱贫?可是,这里山高沟深,外面的货进来卖不动,山里的核桃、水果又卖不出去,年轻仔都外出打工了。你也悠着点,能来就是你的成功,你的胜利。”

韩大莽的心里温暖了许多。

进村的路,前几任书记筹措资金修了,上山种地的小路也进行了拓宽。韩大莽和村委们研究,要不“开个夜校,大家聚一起学习?”大家一拍即合,接下来就是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招揽学生。

尽管老书记事先介绍过他家的情况,但是,推开老茶家的门,韩大莽还是感觉难以置信:三间简易的房子,四处透风不说,还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房间里,几件衣服搭在拉起的一条废旧电线上,“躺”在地上的几个板凳,或少胳臂,或断腿,房子里连张床都没有。

“老茶大哥,晚上咋睡?”韩大莽问道。

“睡在地上,习惯了。”老茶淡淡地说。

“您的身体好些了吗?”

“好不了了,老伴腰不好,姑娘腿不好。”老茶像在说别人家的事,“来我家的人多了,逢年过节,送米送面,而我也就靠这些过日子。”

“不思进取,好在他家儿子学习用功,就指望这孩子了。”邻居老图看到韩大莽,当着老茶的面说道。

老茶也不反驳:“当初,我在大理打工,啥没见过?如今落地的凤凰不如鸡。”

“你就怨天尤人吧,山上的地,你费点心,收成肯定会更多一些!”

……

在县里组织的第一书记碰头联系会上,韩大莽介绍了老茶的情况,他说:“我去过他家,房子透风撒气。雨天,外面下大的,屋里下小的;外面不下,屋里滴答。去过他家的地,庄稼矮、野草高,这样种地不像样。”

同时,他也将情况向自己单位的工会作了汇报。

5天后,单位工会给他寄过来三万多元现金,并附上了捐款名单,拿着这第一笔资金,韩大莽十分激动:这是单位职工们的捐款。他马上找村主任和村委,研究商量这笔资金的用途,决定帮助老茶把房子翻盖一下。

“帮我盖房子?”老茶先是一惊,而后双膝跪地,要给韩大莽磕头。韩大莽急忙搀他起来,说道:“老茶大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况且,这钱是大家伙捐的,是大家的心意;帮你建房,是村委的决定,你不用谢我。”

第二天,韩大莽得知,老茶一早上山,去打理自家的田地了。

这些日子,村子天天像过年一样热闹,老茶家建新房,人们争相帮忙、观看,连附近村的村民也赶来凑热闹。10天过后,老茶的新房竣工,房门上醒目地贴着一副对联:住新房感谢党,走新路报答党。

新房有了,韩大莽感觉完成了一件大事。走进老茶家宽敞、明亮的新房,让人心里亮堂了许多。房间里还添了一张大床,这是建房时按韩大莽要求特意做的。

老茶看到韩大莽在打量新房,说道:“韩书记,我家几代人都没有住过这样好的房子,好事咋都让我赶上了。”

韩大莽笑笑说:“老茶,人只要勤奋、实干,就没有难事。农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呐。你也不用自责,只要精神不夸,人就有奔头。”韩大莽的话无疑给了老茶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几天后,有人送来一组衣柜,一个三人座沙发,一台电视机。

老茶收下东西,看看房间摆设像城里人一样,打心底高兴。他让儿子写了一封感谢信,贴在村委大院的墙上。

这钱,是从韩大莽的“小金库”里出的,那是媳妇每月留给他的生活费中省下来的,原本想等儿子考上大学时给儿子,如今,用来帮助了老茶。

……

转眼年底了。上级单位的领导来县里挂职,约见韩大莽,韩大莽在去县城的高速路休息区上厕所时,发现这里缺保洁人员,他立刻找到有关领导,介绍了老茶的情况。当得知韩大莽是在为贫困村民解决难题时,这位领导很感动,说道:“如果本人愿意,我们把这个岗位留给他。”

老茶有工作的消息,让韩大莽的宿舍门口,多了不少积极踊跃想找工作的人。

 

(四)北枣南移

韩大莽总是愿意到村民的田间地头转悠。老书记知道他在琢磨事,村委班子成员也在等着韩大莽的新想法。终于,在月度会上,韩大莽和大家谈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地种粮产量低,如果改种果树或者其他经济作物,收入一定很高。”

“种果树,以前试过,除了核桃,也没有别的好果蔬。”

“不少村民担心种树遮光,树下的空地不种浪费,种了也长不好。”

听到这里,韩大莽陷入沉思。

 

转眼,春节到了,韩大莽决定回家,回去研究一件大事。

老母亲仔细打量着回家的儿子:“看看,云南,是难!俺儿都晒黑了,累瘦了。”说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老父亲插话道:“看看你妈,你走后,你妈总是睡不着觉,眼睛直盯着电视,根本不是在看。如今,老了老了,还学会多愁善感了。”

老母亲破涕为笑道:“你好,你睡得着?天天晚上在小区转悠,都快成保安了。传达的老张和我说好几次了,让我好好劝劝他,别整晚整晚转悠,好像在检查人家工作似的。”

韩大莽媳妇笑道:“看看,大莽才去云南半年,这故事快装一箩筐了。”

韩大莽全程笑着听着,也酸着疼着……

猛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这让韩大莽十分高兴。父子俩到车站对面的小饭馆,美美地搓了一顿。回到家,猛子对妈妈说:“老爸哪里是在请我吃饭,就是一项系统检查,热情鼓励,严格要求。”

“都说啥了?”猛子妈问。

“说啥?他帮扶的村子,孩子们家庭条件不好,读书得走很远的路,没有新衣服,没有新书包。对了,老妈,你把我多出来的书包、衣服收拾一下,让我爸带走。我再组织同学们,看大家有没有不用的,收集一下。”

“那么多,你要累死你爸?”

“妈,你咋这样傻?让快递送过去就行了。”

爷爷在一旁笑了,接过话:“时代不一样了,我那时候,哪有学上?你爸因为是勘探子弟,到山东读了两年技校,才有了工作。这事,还要感谢老局长,他看到我们这些出野外职工的不容易,政策也在那里摆着,如果没有这个集体决策,你爸恐怕还没有工作呢。”

“爷爷,我爸是沾了您老的光。如果我爸不上技校,也有可能成为老板,我的同学家长有不少是老板的。”猛子说道,“爷爷,您也要紧跟形势发展。就说我们同学,有几个没有名牌服装的?当然,不敢穿着到学校去。现在和你们那个时代,和我爸那个时代不一样了。”

“就你贫,咋和爷爷说话呢?”韩大莽媳妇接过话,批评儿子。

“让猛子说,如果在家不能讲,那孩子要到何处讲?家,就是个港湾,是个安全的港外,一家人有争论,很正常。”

“看看,爷爷观念不落后,就为这,我给爷爷一个大大的赞。”猛子向爷爷做了个鬼脸。

再平凡不过的日常,却让韩大莽久违的幸福,让他激动得想要流泪……

晚饭后,韩大莽来到父母房间,老父亲已经躺下了。

“怎么了莽莽,有事?”

“我打算在扶贫的地方栽种骏枣。这次回来,想把把骏枣苗带回去。”

骏枣,那是山西人的骄傲,产量高、肉质好,吃起来爽脆甘甜,营养价值高。

“莽莽,你小学学过的课文讲,橘子在南方是橘子,到北方就不是。北枣南移,能成吗?”老父亲有些怀疑。

“爸,我做过调查,也请教过专家,没问题。骏枣移栽过去,肯定结出的果实是大枣,不会是别的。”

“可是,如果不成,就是说栽了不活,活了长不大,长大了没有收成或者收成不好,你这不是坑农害农么?土地可是农民的命根子。”

“老爸,这事我也考虑了很久,你想过没有,咱们这里的枣树都长在河边、村头、村尾,不影响种地。所以,我也打算让村民把地边、田埂用起来,现在已经刨了接近1000个坑了,只等树苗运过去进行栽种。”

“可是,儿子,你想过没有,四千多里地,那树苗运过去,不成了干巴树枝了?再说,远路长程的,路上有个闪失,或者丢了少了,你让老百姓把坑挖了,我担心这坑别把你埋了。”老母亲沉不住气,插话道。

“妈,爸,这事儿我想好了,也做过论证的。第一,现在交通方便,物流顺畅,路上没有问题。虽然物流只能到乡里,还有几十里的路程,但是我们能运回去;第二,树苗在起运前,也就是出土后,对树根部立即进行带土密封包装,用塑料布包好裹紧,尽可能减少水分流失。”

“听着像回事,可真干起来,我们还是不放心。这事我儿得操多大的心呐?!”老母亲念叨着。

“行了,我们老了,孩子咋想就咋做吧,你也少操点心,明天给孩子做顿焖面吃。”父亲的话,提醒了母亲。“是了,是了,我先把面和好,醒着。”

 

“你也太没数了?想干啥我不拦你。可是,1000多棵树苗,没有一万块钱能拿不下来?咱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媳妇有些急了,韩大莽知道,媳妇姊妹五人,她是老大,平时过日子,能省就省,省下钱还要接济一下兄弟姐妹。这一万多块钱,自然不是小数。

“你说,你帮的那家没有家具,自个拿钱买,三千,咱们出了,我没说啥,这次又是上万块钱,你这不是去工作,是把人家的日子当作自家日子过了。”

妻子说的没有错,韩大莽点头。

“扶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这我知道。你自个投入点,我也不反对,可是你这半年刚过,就付出这么多钱,你知道咱们的家底吗?”

媳妇发过牢骚,见韩大莽不说话,蒙起头“睡觉”。

韩大莽也在思考,如何兼顾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这个时候,韩大莽听到敲门声,是父亲的声音:“莽莽,出来一下。”

(五)“私车公用”

 

当1200棵骏枣树苗运到村头时,村里再次像过年一样热闹,青年男女、老老少少都过来看山西的枣树苗是个啥样子。

老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棵,左看右看,说道:“都说山西出皇帝,寺庙多、文物多,没想到,树苗也这样‘板扎’。”

老茶早早等在那里,“赖书记,你帮个忙,帮我家多要几棵苗。”

赖书记看看老茶,笑着说:“走后门?早过时啦。再说,要树苗的事,你得找韩书记。”

老茶抖抖手,说道:“你知道,韩书记帮了我那么多,我怎好意思再朝他张口?!”

老茶的儿子跑过来,告诉老茶一件事:“爸,好多书包衣服都放在学校里。说是山西一个学校同学还有老师捐赠过来的,韩书记的儿子是组织者。”

这话,韩书记自然没有听到,他忙着组织村委给各家各户分树苗。

天擦黑,韩大莽回到宿舍,门口放了几个塑料袋,打开一看,有熟鸡蛋、生鸡蛋,还有水果和糕点。

他知道,这一定是村民送的,但不知道是谁家送的。

韩大莽静静地坐着,耳边是老父亲老母亲的声音:“孩子,帮扶需要钱,从老爸这里拿,不要让你媳妇操心,她一个人在家,已经不容易了。”“你老爸说的是理,当初我不理解你老爸的乐善好施,也吵过闹过,可想想,媳妇也是为了把家过好,还不是为了你?”

 

忙了一天,抓紧收拾一下带回来的行李包。

妻子准备的食物够吃一个星期了。韩大莽一件件拿出来。最后是个信封,韩大莽打开一看,一沓钱,数一数,一万元。附纸条一张:树苗钱,落款:妻。

韩大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唰地流了下来……

第二天,太阳出来已经老高了,韩大莽才醒过来。这时候,一个电话打来,是学校校长肖飞,想请韩大莽到学校出席座谈会的事。

韩大莽推测,一定是儿子学校捐赠的物品到了。儿子和学校的爱心,让韩大莽备受鼓舞。他感觉到,不单单是自己在努力,身后还有很多人在帮助农民,帮助农村。

中午吃饭时,接到单位组织部长永祺的电话:“树苗栽种完了吗?我找过果树专家,让他们搞了个骏枣管理方面的材料,我发给你,打印后,每个村民发一份。树苗的钱,局党委研究过了,不能让你个人出,党组织是你为人民服务的坚强后盾。好好把组织交给你的任务完成,不要辜负组织和全局职工的厚望。”

接完电话,韩大莽呆呆地站在那里。媳妇的钱、老父亲的钱,还有组织的钱,韩大莽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这哪里是自己在奋战?!

 

每月一次的村两委联席会如期召开。谈到乡亲们出行的事儿,韩大莽说自己想买辆小面包车。“这次到乡里运树苗,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辛苦老乡了,有个车,用着方便。”

“咱村里还没有一辆车,有车了,大家有急事可以帮个忙,汽油钱让各家出,就是谁家有事,用一次给一次钱。”

“汽油钱,我自己拿就行了。”

“那样,你的车就成了公用车了。”

“其实,村民没有急事,是不会找我的,找我的一定是急事难事,帮大家解决急事难事是我的责任。”韩大莽很认真地说着。

 

(六)文化帮扶

    枣树栽下了,一早一晚,韩大莽总喜欢到山上的田地,看看心爱的骏枣树,拍几张照片发给媳妇和儿子。媳妇说:“骏枣快变为你的孩子了。”韩大莽将一个与自己表情一样的笑脸发给了媳妇。

一天,韩大莽照旧在田间转悠,看到一个小伙在忙碌着,一打听才知道,他从外地回到家乡,准备种植魔芋。

询问种植的原因,小伙子高兴地介绍:“魔芋不仅可以作为食物吃,而且在医学、化妆、印染等方面都有很大用途。它是林下种植,先施农家肥,再翻地打垄,垄间距30厘米、陇上挖5-10厘米深的坑、间距40厘米,魔芋芽孢朝上与山地坡面成45°角……”韩大莽听着小伙如数家珍地介绍,感觉自己“捡着”个魔芋种植专家。

在地头,两个人就进行磋商,最后达成协议:“举办培训班,扩大种植,形成规模。”

“韩大莽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共同谋划,利用总局帮扶的180万元资金,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生产模式,建设魔芋生产示范基地项目、马铃薯种植项目。亲自到州农科院协调,请专家给村民们进行现场培训,让村里的贫困户、年轻村民率先掌握栽培技术。到2019年,三代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两个品种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00亩。”

暑假期间,有人敲开韩大莽的办公室,将这个资料放在他的办公桌上,韩大莽抬起头,看到一位年轻女孩站在自己面前,她手里还有一堆资料。

“您是报社的?”韩大莽站起来,问道。

“韩书记,您好!这是介绍您产业扶贫的事迹材料。我手里的这些资料也是收集整理冶金地质帮扶的资料,也给您。”说着,她又将手中的资料放到办公桌上,“我不是记者,是大学生,是靠着冶金地质国冶励志奖学金资助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刚从学校回来过暑假,特地来看您,”

韩大莽明白了,这是在自己成为第一书记之前,总局党委设立的一项资助帮扶困难农民子弟学生的活动,当时总局书记、局长亲自前往云南,参加了相关活动。 

“韩书记,我一来是感谢您以及众多第一书记的默默付出与奉献,二是感谢冶金地质,没有冶金地质的资助,我一个山村女孩子,早就嫁人了,哪能读大学?我查过,冶金地质从1995年就开始帮助农民脱贫。云南东主冶金地质希望小学就是你们援建的,王万宾亲自题写的学校名字。还有,你们开展的定点结对帮扶,让云南两个县三个村子的村民得到实惠;你们的二级单位很多,也帮助过很多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还有……”

韩大莽站在那里,听着这位大学生的话语。原来,资料中是助学的内容。这让韩大莽十分感动,冶金地质的帮扶就像种子,播撒在农民的心中,而这助力成长的阳光,就是党中央的好政策。

“姑娘,您贵姓?”韩大莽问道。

“我叫白杰,彝族人。我学的是地质专业,毕业后准备到冶金地质的单位应聘,希望找到大矿,为国家建设服务。”

从白杰的话语中,韩大莽得知,冶金地质大部分职工都参加过相关的捐助、购买助农产品活动,直接间接地支持着脱贫工作。

“对了,我问一下,彝族的语言是什么样子,你会讲彝族话吗?”

“我爷爷奶奶都是讲彝族话,我父亲到我们这一代,基本都讲普通话。”白杰回答,“其实,我们的语言需要保留和传承。”

彝族语言如何保留,如何传承?韩大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备注:小说素材源于韩莽。韩莽,男,中共党员,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职工。2017年8月,经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选派,到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担任驻村扶贫干部,先后担任漾濞县顺濞镇顺濞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富恒乡党委委员、副书记,长寿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2021年2月25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进入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集体接见并合影。


上一篇: “刺头”龙少明

下一篇: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