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春节放鞭炮的事

来源:原创作者:刘广喆时间:2023-01-15热度:0


现在不少人认为放鞭炮能够驱赶凶恶的年兽,从而获得风调雨顺、幸福平安,甚至认为放鞭炮可以阻止疫情,并且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沿革其实于此有很大出入。

年兽,又名年,是中国民俗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最早出自清末民初的报刊文章《沪壖话旧录》,为天界一只被锁在石柱上的动物,被紫微星君看管。相传古时候,每到新年之夜就会有凶残的怪兽闯入村落吃人,故名年兽。之后人们发现年兽有三怕,即巨响、红色与火光,于是家家户户每年放爆竹、贴春联、点灯火用以吓跑年兽,这些习惯逐渐成为了过年的习俗。

大家对年兽的说法的认同也是基于上述传说,而“年”最早的意义并非这样。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于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也就是说“年”最早的含义与怪兽无关,并且是褒义文字,并非给人带来灾祸,吃人的怪兽一说纯属是后世传说杜撰的幻想);《诗经·豳风·东山》记载:“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意思是自从我们不相见,至今时隔已三年;此时“年”这个文字已然引申出了岁月始末上的跨度概念)《穀梁传·桓公三年》记载:“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由于五谷成熟需要一个周期,于是“年”逐渐演变成为时间单位);《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祀、载三字都是年的异名,只是夏、商和唐虞三个朝代的称呼各异。 郭璞对此做出解释:“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 载,取物终更始”。这里详细的解读了年的演变。古籍中明确记载了年的由来,却和“兽”没有丝毫关系)。

而放鞭炮驱邪消灾却和爆竹的传说相关联,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火药最早是在晋朝的葛洪发明的,火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后在唐朝被用于军事。火药发明后,首先被古代军事家所利用,制造出火药武器,用于战争。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所以,现在我们常见的的鞭炮,最早是宋代才有了雏形。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可见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应该是在宋朝之后慢慢形成,而到了清末民初,才被大家广泛认同和采用。巨响、红色和火光驱年兽,成了春节放鞭炮、贴春联、点灯火的最好背书。

所以,大放鞭炮并非年味所必须,大可以敲锣打鼓、扎灯笼、贴春联来烘托气氛。融入现代元素,通了电的灯笼的光芒四射,是我们的祖先不可想象的。电子音响的声音更是可以盖过从前的纯黑火药鞭炮的声音,而声传数里之远,烧竹子的噼噼叭叭的声音更是难望电子音像之项背。年兽闻见之后,应会逃之夭夭。

至于火药之中硫磺杀毒,能阻止疫情传播,也只能算经过三年疫情折磨而痛苦不堪的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并没有听说某个地方因为大放鞭炮而没有疫情的确切例证。

“禁放只是从一个方面改变了过春节的形式而已,却能带来清新的空气,减少火灾发生。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如果能在指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内放开,满足一下爱放炮的人的愿望,就更两全其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