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了腊月二十三,春节就指日可待。
夏奶奶一早起床,慢悠悠走到阳台,冬日的阳光洒在阳台的花花草草上,也洒在夏奶奶微笑的脸上。君子兰,花开正旺。牡丹,已经开出一朵花,夏奶奶小心拨动枝叶,仔细查看牡丹的花蕾,大大小小已有七八个。绽放的鲜花,给阳台增添了生机活力。
这株牡丹,是钟华书记从菏泽带回来的,当初,钟华书记带回好多盆,赶巧了,夏奶奶在小区大院溜达,顺嘴说了句:这牡丹花,就是漂亮。
钟华书记看看她,说道:奶奶,喜欢就送你一盆。
那感情好!夏奶奶一辈子爱花,为闺女时,就喜欢种花,院里院外,到处都是她种的花。邻居李奶奶常说;这闺女怕是仙女下凡。然后把自己的一株牡丹和一株芍药送给她。
牡丹是国色天香,夏奶奶从县新华书店看到一幅画,那画画得漂亮,牡丹的高洁、富贵,让她心动,买回来,一直带在身边。
想到这里,夏奶奶偷偷笑了,如今自己八十多岁了,咋还有姑娘时的胸怀。
钟华书记把牡丹花送上楼,放在阳台上,告诉夏奶奶养护的方法,夏奶奶点点头,说道,谢谢书记关心,不懂的事情,我会让孙女在电脑里查一查。想想不妥,又问道,钟书记,您买这些花,一定有大用处,我一个老太太,不能无功受禄。
钟书记笑了,说道:我去菏泽开会,顺便买了几盆,送给几位老人,让老人家一早一晚看看花,心里就高兴。
夏奶奶说道:都说您这第一书记,干得好,修路、建学校,这都是造福国家和造福后代的大事,咋还能有时间想着我们这些老家伙儿?话说回来,我们老了,也帮不了你们的忙。
钟华书记接话道:夏奶奶,话不能这样讲。打小,我就是奶奶带大的,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我奶奶就喜欢花,所以......
这是三年前麦收时节的事,夏奶奶的付出没有白费。她不仅让牡丹长势喜人,而且当年冬天就开出了花。
牡丹好养活!夏奶奶会养牡丹的消息,也很快传遍全村,不少老人来她家赏牡丹,听夏奶奶介绍养花经验。
第二年,钟华书记带着大队干部从菏泽引进上千株牡丹,村里建起一个牡丹园,不少老人也利用阳台养牡丹。
夏奶奶似乎明白了钟华书记当初送自己牡丹花的小九九。
2
夏奶奶回到屋里,打开相册,这是第一年种牡丹、管理牡丹时的照片,每十天一张。夏奶奶想想就高兴。那时节,钟华书记到点就会来家,看看牡丹的长势,仔细听听夏奶奶浇水、施肥的过程,钟华书记就记录到随身带的小本本上。然后,又到其他人家查看。
时间久了,夏奶奶得知,庄东头老王家的院子里,种的几十株牡丹全活了,长势喜人。原来,钟华书记送给老王一本牡丹栽培的技术书。这本书是菏泽牡丹园的技术人员编写的。
老王说过钟华书记告诉他的话:书上面的方法,可以用,但不能教条,咱这里离菏泽有一段距离,土壤性质、光照、水质等等条件有差别。
老王还听钟华书记说,牡丹不仅可以欣赏,而且种子的用途很广,做好了,是一大产业。
年底,钟华书记再次来到夏奶奶家,夏奶奶知道书记需要啥,就说:阳台养牡丹,开花没有问题,打种子俺看难。
为啥?钟华书记不解地问。
夏奶奶回答:这挺简单,小麦长在地里能打粮食,那里的条件允许。我曾经试过,阳台花盆种小麦,中看不中用。但是,话说回来,牡丹不结种子,美化家里,不也挺好吗?!
夏奶奶又说:对了,我每天要用半个钟点收拾它,身体也结实了,心情也好了。
阳台最多能种几株?钟华书记问道。
夏奶奶看看钟书记,想了想,说道:牡丹花小的时候,能摆个十五六盆,大了,就难说了。
想到这里,夏奶奶笑了,这个钟华书记,别看年轻,办事却很有道道。这不,如今的大王庄村,家家户户种牡丹,很多老人阳台上栽种的牡丹,成了一道风景。
夏奶奶松松花盆的土,浇点水,抬头看一下楼下,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是钟华书记,不会吧?
两年前,钟华书记完成下派任务,回到原单位,听说是提拔了。消息传来,全村人都高兴。这年轻有为的书记,就该提拔。
钟华书记走的那天,全村人都去送行。夏奶奶看到不少人眼里含着泪水。夏奶奶把煮鸡蛋塞给钟华书记,他收下了,还大声说谢谢夏奶奶。
夏奶奶抹把泪,说道:钟华书记,大家伙儿不啥的你走,又怕耽误你的前途,走吧走吧,别忘了这里。
3
咚咚咚,响起三声敲门声。是谁?夏奶奶一边说一边前往开门。
夏奶奶,看谁来了?老书记说。
啊呀呀呀,是钟华书记,看看,前几天,我做梦梦见你回来看大家伙儿。夏奶奶边说边忙着让座。
钟华书记先把带的一盆牡丹花放到阳台上。
这是?夏奶奶看看、再把鼻子凑近闻一闻,说道:新品种,又去菏泽了?
老书记接过话,说:谁说不是?!钟华书记走到哪里,就把我们村种牡丹的事情宣传到哪里。前几天出差到菏泽,发现了一个新品种,给村里买了十几株。这是专门送您老的。
夏奶奶高兴着,说道:好,好。我们这一代,一辈子,托共产党的福,要啥有啥。第一次来村的第一书记,组织完成建楼房,让我们搬到楼房住,记得大跃进那会子就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变为现实了,这是我们几代人都未曾敢奢望的大事情。
老书记接过话,说道:是啊,当初,别说夏奶奶,就是老村主任,也不看好。农村建楼,农民住到楼里,鸡狗鹅鸭咋办?种地家伙什放哪里?
钟华书记说:我知道,夏奶奶当初不愿意住楼房,关键是她的小院,那门楼子,古朴、庄重,尽显鲁西南民居风格。
夏奶奶笑着说:那是古物,有上百年的历史。可我更心疼那几间房子,儿子闺女凑钱翻盖的三间瓦房,俺搬进去,住了不到一年。俺心思,建楼,是政府给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老书记到家里做工作,我说,拆吧拆吧,咱服从组织。但每到夜里,我就成宿成宿睡不着,想东想西的,心里没有着落。
钟华书记说,最后,夏奶奶,还有老李家的房子保留了下来,改造后,成了村文化博物馆,这是全县第一家农村博物馆。
夏奶奶说,这是政府想得周到,老家什、老物件那里都有,孩子们看着稀奇,即是现在的年轻人,也不见得都知道这些物件。眼下,发展快,变化快,我咋也搞不懂,手机里能倒腾出钱来,拿着钱包,就落伍了。
建楼这件事。前后干了五年?钟华书记问老书记。
五年多。老书记接过话,说道:第二任来咱村的第一书记,领着大家伙儿上项目,帮助村民种蘑菇,种蒜黄,养羊养驴。到头来,村里筹的钱,个人攒的钱,都赔了,结果,大家伙儿一算账,不如外出打工来钱快,风险小。
夏奶奶说,可不是,那任第一书记,力没有少出,国庆节放假了,城里人原本该回去休假,他不但不回去,而且和村民一起忙着在大棚种蘑菇,为了把料拌好,他拉着烧煤风箱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满脸都是灰。他和我们心贴心,到最后尽管赔了,少有人抱怨他,大家更不恨他,说他尽心尽力、受苦受累都是为咱们。
老书记接过话,说道:钟华书记,您创造的农户加村承包户模式种植牡丹,这招高。夏奶奶等老人在家里的阳台种牡丹,不仅美化生活、愉悦心情、活动筋骨,而且还增加了收入。现在,好多家承包户牡丹产业发展大了,就让在外打工的孩子回来帮忙。
夏奶奶说道:文化是好东西,钟华书记年轻有文化,有办法。当初让我种牡丹,我就当闹着玩,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光景。村东头老李家,每年春天,不少人来买花,来赏花,都快发展成大集了。
钟华书记说:当初,我也是做了调研,咱们这里离菏泽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菏泽牡丹名气大,我们种植牡丹,有天然的优势和条件,尤其在市场方面,我们更有优势。另外,居家老人多,楼房阳台种植好管理,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停了一会儿,钟华书记继续说:阳台养牡丹,卖给住楼房的人家,成活率高,如今,这种牡丹,已经成为不少人的钟爱,不用担心养不住,养不长的问题。今天带来的牡丹,最大的特点是矮小、袖珍型。一株一个季节也就开六七朵花,占地小。占空间也小,适用范围更广,同时,它自带水肥,即使十天半月也不用打理,这让现代年轻人、打工族爱花养花变得容易。
夏奶奶说:占空间小,这是好事。洗几件衣服,就有地方晒了。
老书记说道:谢谢钟华书记,你为我们想的太周到了,我代表全村人谢谢你。
夏奶奶说:谁说不是?钟华书记想着我们,还清廉着那。您说,那年您走时,我给煮熟的几个鸡蛋,后来您让书记给我十块钱,看看见外了不是?!
钟华书记站起来说:夏奶奶,我在村里干活,国家给我开工资,我怎能要老百姓的东西?
老书记说:夏奶奶死活不收,最后,我说就放在小学校,结果,夏奶奶又捐出二千元。
有这事?钟华书记第一次听说。
夏奶奶说:这钱,是村上发的补助,您知道的,我们村六十岁以上就发钱,我都这把年纪了,留着钱干嘛?
老书记说:如今,负责振兴乡村的第一书记,就是沿着您确定的项目继续做细做实,想把牡丹种植这个项目做大,借助菏泽牡丹的名气,让牡丹走进家家户户。
夏奶奶听着老书记与钟华书记的谈话,说道:我孙子如今在农大学习,每次回来,就讲各种花卉,讲洛阳牡丹,讲菏泽牡丹,也讲国外牡丹。
老书记说:记得您那孙子今年夏天就毕业,准备去哪里工作?
夏奶奶说:他想回来,他娘老子不愿意。
钟华书记说:这孩子回农村的想法,好,如今的农村,不再是当初的样子,这孩子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