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与大兴安岭构成一个人字架,在中俄界江的黑龙江南岸,抵挡着来自贝加尔湖的寒流。曾经,这里是漫山是红松白桦水曲柳,林下有人参蕨菜刺嫩芽,林间有老虎黑熊梅花鹿,当地人形容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
自己自幼便是在小兴安岭长大,幼时上的是林业子弟小学,长大后就读的是林业学校,参加工作的单位又是林场、林业局。半生与山共舞,对小兴安岭的林海雪原的情感化在血肉里、存在灵魂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己到林场工作。每年冬季,木材生产大会战都轰轰烈烈,“顺山倒”的叫茬声和“哈腰挂呀”的号子声满天飞扬。几代林业工人爬冰卧雪、披星戴月,在小兴安岭的冬天的高唱着劳动号子、挥洒着青春汗水,为共和国输送栋梁之材。各林业局间、各林场间、各工段间、各班组间,到处打擂台,人人争红花,密林深处妥妥的火红年代。一个冬天只能吃着酸菜、腌菜、冻菜,吃顿豆腐都要咬牙跺脚下决心;住的是半地上、半地下的地窨子,冬天棚上向下挂满冰溜,初春铺下流淌泉水。记得有一次,陪同《工人日报》一位记者采访一位莫姓的老油锯手,说到冬天在简陋的地窨子集中住宿3个月,春节前满脸胡茬子回家,孩子已经不认识自己了,吓得直往妈妈身后躲。那位身高一米八的记者,真的被感动得当场落泪了,被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被那种爬冰卧雪的艰辛、被那种纯朴耿直的性情所感动。
小兴安岭林区纬度较高,零下四十度如同家常便饭。呼啸的北风,遮天的密林,露天作业、野外生产,林区工人的工作与生活条件都很原始。好爽的林业职工,杀年猪吃白肉、他们一吃一大碗,庆功宴喝白酒、他们一喝一大碗;绵靰鞡冻在脚上,需要烤火才能脱下来;棉裤脱下来还冻着,能够直接站在通铺上。一次,一位伐木工想我活灵活现地讲述了他的惊悚时刻。油锯锯入粗大的红松树身后,伴随着锯齿带出来的锯末,竟然带有鲜红的血肉,同时从树洞中传出黑熊的吼叫。这是黑熊在树干下部的空洞中在冬眠。工人们手持利斧、棍棒,追赶这头还在蒙圈的黑熊。晚上,地窨子里飘出了肉香。还有一个初春时节,他感冒后不能出工,在地窨子睡醒,觉得身边似乎有人,用手一摸,竟是一条蛇。吓得他跳下床就往外跑,出了一身透汗,感冒就此好了。
开发小兴安岭,建设小兴安岭,林区人不仅付出了血汗,甚至付出了生命。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经有一对李姓父子护林员,先后为保护森林在与盗伐林木的犯罪分子斗争中而英勇牺牲。他们同当年抗联英烈一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这片森林。那一年,自己所在的林场,一名来自江苏的新员工,被“草爬子”叮咬,若不是全场紧急行动、义务献血,真就会要他命了,但此后留下的后遗症,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青山不墨,自成彩卷,耸立在北国的蓝天白云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自己作为当地电视台记者,采访的对象还是小兴安岭中的这些人和事。只不过,由于长期过量采伐,那时的小兴安岭林区陷入经济危机、资源围困境地。于是,林区职工在重点做好森林抚育的同时,又开始生产自救,发展职工家庭经济。发展职工家庭经济进行生产自救,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进行二次创业,涌现出了无数的木耳大户、养猪大户、种植大户,成为转型发展的新时代英模人物。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特别粗大。一只手指像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这是八十年代小兴安岭劳模张迎善的大手。这是砍树的手,更是栽树的手。没有人能够精准说出,这样的手在小兴安岭有多少双。这是奋斗的痕迹,这是劳动的光荣。这种手,让人看一次记一生。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林业老英雄马永顺。他与绝大多数第小兴安岭第一代林业工人不同,既不是土著的鄂伦春人,也不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三师,他是解放前来次卖苦力的河北逃难农民。他身高体壮、热情高涨,伐木技术好、劳动干劲足,一人完成六人的工作量,是建国初期的全国劳模,多次受到伟人接见。几十年里,他不断创造新功勋,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退休后的马永顺又带领全家人义务植树,十年植树五万棵,补上了自己对小兴安岭的“欠账”,让小兴安岭真正能够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由此,他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环保五百佳勋章。至今,仍然能想起他总结的栽树秘诀,“挖大坑,埋正中,踩实诚,不透风”。
在小兴安岭几十年的林区职业生涯中,始终关注着老人的动态。本世纪头一年的春节假期,惊悉这位中国林业的功勋老人去世,内心悲伤不已。在参加追悼会时,自己与现场的很多人都禁不住默默落泪。而之后收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他的事迹报告会,更让我感到,他是共和国的脊梁,不仅为共和国贡献了栋梁之材,更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擎起北中国的那片天的小兴安岭的故事,被诗人郭小川写进了《林区三唱》;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被教育部编进了小学课本。近年来,小兴安岭中又出现了东北虎的踪迹,伊春人拿下了冬奥会的金牌,翠花酸菜走出大山去“留洋”,森林“鸟叔”能够号令松鼠通鸟语。小兴安岭的故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越传越精彩,越传越鲜活。
虽然离开小兴安岭十余年了,自己难忘那些山、那些水、那些树,难忘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