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下地质人

来源:作者:时间:2023-06-05热度:0

        宽阔的牂牁江,从千山万壑中奔腾而过,冲刷而成的沿岸山崖耸立,峰峦俊秀,形态各异的悬崖、悬洞、峰林、森林等奇观,容峡谷、山水、林幽险奇为一片,集山水风光、民俗文化于一体,展示着六枝特区雄奇的独特景色。

癸卯年仲春,乍寒还暖。一位满头银丝、身材魁梧的老人健步登上牂牁江畔九层山巅,摊开六盘水市六枝平桥外围锂资源勘查区地质图,边听工作进展情况介绍,边对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行专题辅导。这位老人是84岁高龄的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

30年前的1993年3月,时任地质矿产部常务副部长的宋瑞祥曾到贵州省地矿局113队印刷厂、制管厂进行调研,对113队在地质工作走入低谷时期求生存谋发展的探索大加赞赏。

2018年冬,宋瑞祥老部长闻讯113队黔西北寻找铅锌矿实现重大突破的好消息后,曾挥毫鼓励113队“五十春秋找矿立功,新时代创新改革再发展”。

春雨润青,夏日泼墨,秋草摇黄,冬雪飞白。岁月如歌,经历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传导压力挑战洗礼的113人,他们共同享受着奋斗留下的芬芳......

近年来,113队连续三年获得“省地矿局考核一等奖”,“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十大找矿成果”、“全省文明单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贵州省地灾防治先进集体”、“六盘水市地灾防治先进集体”等荣誉接踵而来。

宋瑞祥老部长在这次调研期间,再次鼓励113队“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创新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老部长心心念念的113队,寒霜过后彻底改变了面貌。

“逆境中,113队党委积极探索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短短几年,矿产资源勘查、减灾防灾、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板块齐头并进,地矿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呈现出乌蒙山下地质人厚积薄发,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的勃勃生机。”113队党委书记邓家学信心满满地向老部长一行汇报。

 

负重前行,向思路要出路

 

前些年在野外地质找矿一线采访,聊得大多是野外找矿如何如何苦、如何如何累、如何如何艰辛的话题。

而今在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补充勘查项目采访,听到最多的是:我们地质人只要听到机场打到矿、只要听到报告通过了专家组评审,一切的苦与累就都烟消云散了,所有的艰辛付出就都值得了。

随行的113队党委书记邓家学说,这是113队铁矿山会战精神的传承。当一种精神成为一种文化,会久久深刻影响到大众的行为。

196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视察贵州及六盘水三线建设时强调:“三线无铁是‘软三线’,要坚持建设‘硬三线’的方针,钢铁厂要抓紧建设。”当年12月,国务院做出建设水城钢铁厂的决定。

113队是1965年为三线建设资源保障组建的。58年来,响应国家号召扎根黔西北,长期在乌蒙山区开展地质找矿和科研从未间断,几代地质工作者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重点矿产资源找矿勘查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查明超大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矿床244个,提交各类矿产勘查报告3300余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资源保障。

建队初期,为满足水城钢铁厂对铁矿资源的需求,按照省地质局部署要求,对赫章铁矿山菱铁矿进行勘查,施工钻孔28个12443米,探获菱铁矿资源量8400万吨,为发展地方钢铁工业提供资源基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113队1971年再上赫章铁矿山地区开展铁矿勘查工作,在赫章菜园子新发现丰富的菱铁矿资源,1976年起牵头组织实施了声势浩大的赫章铁矿山地质勘探大会战,克服了当时物资匮乏、装备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11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披星戴月,换来铁矿山大会战探明可供开发利用菱铁矿资源储量3.3亿吨,为水城钢铁厂建设提供了重要铁矿资源保证,锤炼了“冰天雪地练红心,日战太阳夜战星,完不成任务不收兵;小风小雪当晴天,大风大雪照样拼;肩磨烂,腿跑断,拼命也要早开钻。”的铁矿山精神。

铁矿山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乌蒙山下地质人踔厉奋进,找矿成果不断涌现,113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忽如一夜寒霜至,曾经有多阳光,而今就有多阴霾。113队在经济新常态到来之时,受矿业经济整体下滑,地质勘查工作再次进入低谷影响,产业结构单一、资质单一、管理滞后等多重掣肘,地矿经济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职工工资都要靠借钱发放,大会小会做表态发言。113队在逆境中承受煎熬。

进入新时代,履新的党委书记邓家学、队长冯发焱都是在地勘单位深耕多年经营管理的领导,困难当前决心要迎头赶上,改变113队的现状,向班子成员提出了面对新征程、新形势,我们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提问。

班子成员沉下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座谈会一个接着一个开,梳理单位发展定位和自身区位优势,以及产业结构基础,讨论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探索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番灵魂碰撞,头脑风暴,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在省地矿局党委坚强领导下,保持战略定力,坚守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使命不能变,坚定多年来实践形成的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有效管用的管理方法手段不懈怠,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内生动力,一门心思把自己的事做好。“怎么看?”的问题,认识提高了。

防范安全、质量、维稳、债权风险;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抓发展结合起来,以抓发展保障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发展;盘活优良资产,处理好基地、矿业权问题。“怎么办?”的问题,思想统一了。

立足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以落实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项目为重点,统筹抓好减灾防灾、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板块齐头并进。“怎么干?”的问题,目标明确了。

113队党委书记邓家学说:“制度管行,文化管心。解决了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之后,我们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同时,又以铁矿山精神为基础,凝练了113队使命、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质量方针、员工守则等系列企业文化。”

在守正创新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弘业,可谓是113队谋划发展思路,统一全队行动的创举。

 

心如磐石,向优势要优异

 

出名了!贵州发现327万吨超大型隐伏铅锌矿床。

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探获的贵州省第一个超大型铅锌矿床----赫章猪拱塘铅锌矿入选2018年中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铅锌矿是国家战略关键矿产之一,也是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中基础材料工业产业的重要原材料资源。赫章县处于贵州省黔西北重要的铅锌成矿区内,铅锌矿资源丰富,早在明清时代就盛行土法冶炼开采铅锌矿。长期以来,国家和省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我省铅锌矿找矿工作,但总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贵州一直没有找到超大型铅锌矿床。因此,赫章猪拱塘超大型铅锌矿的发现,对于在贵州省铅锌矿找矿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113队副总工程师、资源勘查中心主任、猪拱塘铅锌矿勘查项目负责人何良伦谦虚地介绍,猪拱塘铅锌矿能在我们手里实现重大找矿突破,也许是我们运气好。其实,猪拱塘铅锌矿勘查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区调工作开始,历经三十年三代113人努力,虽有中断但从未放弃,才找到了这个超大型铅锌矿床。

中等身材,谦逊笑容里透着刚毅,犹如生长高山上挺拔松柏树的何良伦,是1983年出生的云南昭通人,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放弃了去香港丰厚待遇的工作,来到113队一直从事地质找矿工作。2018年,他获得第三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2020年破格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说起猪拱塘铅锌矿勘查,原本不善言谈的何良伦侃侃而谈。

黔西北是最主要的铅锌矿产区,在猪拱塘矿权的附近就有很多铅锌矿的矿点,这些矿点一直支撑着这个矿带上的找矿。当时,划这个矿权时,也是基于原来1:20万的资料,认为在这个区域能找到大矿,但是直到2015年,10多年的找矿工作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这期间走了不少弯路。

启动猪拱塘铅锌矿详查的2013年,一波三折。第一次,依据局系统内兄弟单位物探解译结果,打了10多个钻孔,没有形成成果报告。第二次,依据自己单位物探解译结果,又打了10多个钻孔,也没有成效。第三次,又依据原合作过的省外单位物探解译结果,再打了10多个钻孔,还是没有成效。

30多个钻孔打下来,基本没有见到矿体,也无法形成最终的详查成果。

2014年底,在矿区北部打了1个钻孔,打到300多米深的时候,见到一层矿体,效果也不是很好,就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也没有起到如何找矿的促进作用。但出资勘查的合作方感觉带来了转机,看到了希望,就在猪拱塘一直找。

直到2015年,113队再派人员上猪拱塘找矿。刚开始找矿效果也不好,反复有几个点的验证,在这段时间还是按照老一辈在黔西北找矿的思想,继承他们的找矿理论,但实践下来效果不佳。

矿区找矿的矛盾2015年底逐渐暴露出来,理论上的不支持,对地层认识的偏差,虽争议极大,但无结果。找矿方向?成为摆在113队找矿团队面前的首要问题。

重新组织项目部的临时负责张龙华,是198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的,有着近30年找矿经验的老同志。他带着几个年轻地质人员在矿区内做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后发现,猪拱塘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地方。

“何总,我们这段时间跑了跑地表,发现矿区地质层位错乱,这不合常理呀。”深夜十分,张龙华看着综合整理的矿区资料,打电话给何良伦。

“张工,我知道了,明天我赶过来,我们一起商量下。这么晚了您老人家还在工作,要注意休息啊。”埋头于满满办公桌矿区地质图、地形图、阶段性工作总结等图纸、资料的何良伦回答说。

他正疑虑重重,有好多东西理论上解释不通呀。接到张龙华的电话,他陡然似乎有了思路。

“好,何总,我们等你。”

野外张龙华宿舍的灯光与何良伦大队办公室的灯光,慢慢聚焦到了一起。

次日,天空呈现鱼肚白的时候,何良伦来到项目部。简短交换意见后,跑外围找答案形成共识。

接下来,他们带领技术人员到矿区外围几平方公里范围到处去找剖面、踏勘,重新测剖面,把地层的程序重新进行了梳理,原来认为是石炭系的,梳理后发现是二叠系的层位。同时,查阅贵州省丫都----蟒硐铅锌矿整装勘查资料受到启发,有了推覆构造把老地层压在新地层上的新认识。

地层认识上的差异,带来构造认识上的更大改变。局限于一隅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必然影响到整体的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新认识,新布局呼之欲出,但分歧、担忧、争论仍在继续着。

有意见认为,早就有大专家出过专著,断言黔西北没有大型铅锌矿床,见好就收,没必要再点灯费蜡继续搞下去。

出资方觉得这种新认识是否稳妥,前期的勘查投入已使自己濒临破产,也不想再投入大量资金搞下去。

队领导也担心,如此打下去,如果还是效果不佳,不好给出资方交待。

压力巨大,争论不休。“有次,在项目部开会讨论新方案,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谁都说服不了谁,最终不欢而散,连准备好的晚饭都没有吃,一个个扬长而去。”张龙华回忆道。

猪拱塘海拔2200米的矿区已进入严冬,零下3度的气温,冷得人们瑟瑟发抖。此时,何良伦、张龙华他们的心却激情似火。

秉性坚韧的何良伦岂会甘心,张龙华、张爱军、杨天、石义等一众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探索怎能付之东流。

向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周琦、地勘处处长刘远辉汇报,向曾在贵州五指山地区找到大型铅锌矿的局地勘处调研员陈国勇等专家请教、汇报。引起省地矿局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实地考察,同意了113队的猪拱塘铅锌矿勘查调整方案。

那一夜,何良伦、张龙华他们兴奋得彻夜无眠。

第一批11个钻孔布置下去,打下来9个见矿,最厚矿层达到60多米。而出资方依据卫星图片自行布置的一组钻孔,一个都未见矿。“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干,稳妥!”出资方董事长柏光辉看着钻孔取出的一条条长长矿芯,心里才真正感到了踏实。

那一天,项目部全体人员额手称庆,一个个像穷秀才得中状元,光棍汉娶得美娇娘一般。

初战告捷,矿体显露端倪。2017年大规模的详查开始了,大队给项目部增派人手,最多时达到30多人。

一鼓作气,2018年完成详查,备案资源量275万吨。2019年勘探实施50个钻孔,结束野外地质工作。至此时,已先后投入钻探工作量16万多米,在猪拱塘发现了品位高、厚度大,隐伏铅锌矿体,2020年3月勘探成果报告通过评审,备案铅锌矿资源量327万吨,探获贵州省首个超大型隐伏铅锌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超700亿元。

猪拱塘超大型铅锌矿的发现,实现了贵州省铅锌找矿的历史性突破,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乌蒙山国家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资源保障,对建立黔西北铅锌矿资源基地和深加工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其找矿成果发展和丰富了世界“MVT”铅锌矿床成矿理论,对指导该类型铅锌矿床深部找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一重大找矿突破消息,经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报道,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铅锌矿找矿主力军的名声鹊起。

113队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王东总结说,大项目出大找矿成果、科研成果、经济成果、管理成果、人才成果。从这个项目部走出了正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5名,局管专家1人,市管专家1人,市专家库专家3人,入选局地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项目负责人4人,专业技术骨干8人。

在获得众多成果的背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坤光教授构造地质学团队、胡祥云教授勘查地球物理研究团队与何良伦铅锌矿找矿预测与评价团队紧密合作,科研攻关的助力。

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局领导、局猪拱塘铅锌矿找矿工作专班和局专家团队的指导。

113队党建引领地质找矿,党旗在矿区高高飘扬。项目部技术人员冒着零下6度的气温钻老洞、在水文孔昼夜监测值班,抗击严寒。

何良伦野外两年,药物与毅力并施,战胜肺结核病魔的坚持。

张龙华退休后放弃高薪聘请,义无反顾地重返猪拱塘矿区的找矿情怀。

张爱军、石义、扬天等等地质工作者长期坚守野外,舍小家顾大家的默默奉献。

空中俯瞰赫章这个古夜郎大地,群山连绵、巍峨群峰、深沟险壑、烟岚云岫。青山如黛,近水含烟,宛如一幅气势磅礴且带有神秘感的山水墨画。

春日,百鸟和鸣,万物迎新。

清晨,与113队合作的赫章鼎盛鑫矿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柏光辉风再次风尘仆仆赶到矿区钻探施工现场,看到长长的铅锌矿岩芯,听完现场技术人员的情况介绍后兴奋地说:“好,所布11台钻机个个见矿,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你们为贵州也为国家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了好头,立了大功,感谢你们!我与你们113队的合作更有信心了。”

据柏光辉介绍,鼎盛鑫公司2021年1月取得贵州省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采矿权,矿权面积15.52平方千米,在矿区3.135平方千米范围内已探获铅锌金属储量327万吨,同时,在其他区域仍然具备找矿潜力。2022年6月按照“保面增储,力争实现新增200万吨储量目标”启动空白区找矿工作,10余台钻机已陆续开始施工,猪拱塘铅锌矿空白区勘探工作全面展开。

2022年12月27日,纳入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采选工程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30.5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铅锌精矿金属量17万吨,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年创利税9亿元,解决就业1000余人,将为赫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推进赫章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这是历经三十年三代113人不放弃、不离弃,坚守严寒高原的梦想,是113人心如磐石,保持找矿定力,向专业技术优势要优异找矿成果的圆梦。

 

敢为人先,向稀有要希望

 

“面对落差近千米的高山峡谷,他和团队没有退缩;面对眼镜蛇、眼镜王蛇的致命威胁,他和团队没有退缩;面对前期找矿效果不佳的困难局面,他和团队没有退缩。”113队提供的一份陈星先进事迹材料中这样写道。

落差千米的高山峡谷在贵州司空见惯,前期找矿效果不佳也是地质找矿中常见的情况,唯独眼镜蛇、眼镜王蛇的致命威胁,我心中泛起了疑问,难道六枝还有这样的毒蛇,难道真像神话小说中说的那样,凡有宝藏处皆有神兽、凶煞之物守护?后来事实证明,我确实款学寡闻了。

陈星是113队副总工程师、地质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锂资源勘查项目负责人。2022年率队完成六枝平桥外围萤石(锂)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科研项目后,带队转入普查工作。

悠悠牂牁江, 巍巍九层山。

仲春时节,阳光洒满大地。站在位于六枝特区牂牁镇半坡村九一组的九层山高处放眼望去,只见山峰连绵不绝、层峦叠障、绿树葱郁。

在六枝平桥外围萤石(锂)多金属普查项目部见到了陈星。他中等身材,满脸喜色,宽阔额头上闪着金属般的光泽,黑框眼镜镜片后,剑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着睿智与坚毅,斯斯文文、敦敦实实,像山涧的一株君子兰,绽放着坚强刚毅和谦谦君子的优雅气息。他对贵州锂矿找矿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感触颇深。

锂矿是最主要的锂工业矿物来源,作为锂化学制品原料,广泛应用于锂化工、玻璃、陶瓷行业,享有“工业味精”的美誉。

贵州全境范围内已探明的锂矿储量以六盘水市的六枝平桥区最为丰富。目前,六盘水市六枝平桥区已探明的锂矿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十分高。

2020年底,113队承担的六枝特区平桥萤石(锂)矿大精查项目 顺利通过野外验收,随之,提交大精查成果报告,引发了贵州省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将锂矿列为重点矿种。之后,宁德时代和中伟等企业进驻贵州,将贵州作为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迫切需要锂资源支撑。

紧接着,贵州省人们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相继出台《推进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推进锂电池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抢抓“双碳”战略重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安排部署用一年时间,初步查明贵州省锂矿赋存条件、成矿规律和储藏资源总量,为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提供地质矿产资源保障。

113队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主动请缨,承担了省科技厅“六枝平桥外围萤石(锂)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科研课题,筛选锂矿找矿靶区。

陈星,1984年出生于威宁,200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水文水资源勘查专业,到113队参加工作后一直跟随总工程师王东从事矿调,如今竟挑起了这个新兴科研课题的大梁。

有六枝特区平桥萤石(锂)矿大精查的实践认识经验,扩展到平桥外围开展地质工作应该不成问题,但岂料事与愿违。

科研课题设计需要取样1万多件。第一批取了500件样品送局中心实验室,陈星他们焦急地等待着化验结果。

“一周后,局中心实验室传来化验结果,500件样品极少见矿,基本全是白板,犹如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课题技术负责王均回忆说。

课题组陷入一片沉闷气氛,沉闷得连说话、走路都谨小慎微,生怕惊走了锂矿这个灰黑色精灵。

难道就这样收拾行装打道回府,可怎么向大队、向局、向科技厅交待?陈星心里直打鼓。沉静下来,陈星召集课题组技术人员开会,分析问题,想办法补救。

“我们是按照平桥大精查的认识,500件样全是在龙吟组一段取的,化验结果没有见矿,是不是矿体没有延伸到平桥外围。”有人提出疑问,也有人呼应。

这个灰黑色精灵,到底在哪沉睡着。大家议论纷纷。

铺开图纸比对,陈星、王均突然发现平桥大精查的范围内,构造仅在龙吟组一段,可在平桥外围构造不仅在龙吟组一段,还穿到了龙吟组二段并向外扩展。一讲,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个变化。

“我们去龙吟组二段取些样试试,看看这个灰黑色精灵是否去串门了。”陈星大胆设想。

无奈之下,大家同意了陈星的想法。陈星叫上曾在平桥大精查项目工作过的杨迎庆,去取回了2份相同的10件样,1份送局中心实验室,1份送自己队上实验室化验。

等待化验结果的日子,他们更是忐忑不安,如果再不见矿,可怎么办。

三天后,队上化验结果出来了,五天后,局中心实验室化验结果出来了。两份化验结果惊人似相同,10件样80%见矿,验证了陈星设想的正确性,逮住了这个灰黑色精灵。

这个化验结果无疑给课题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加载了深入工作的新引擎。

在接下来的取样中,陈星更大胆设想,从构造穿过的其他层位也取样化验,均有见矿显示。

短短1年时间,陈星、王均带领课题组成员踏遍工作区1600多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完成取样17000多件。随着化验结果的汇集,2022年下半年课题组盼来了新希望,首批厚大矿体被发现。

课题组择优筛选3个找矿靶区,圆满完成科研课题。经上报获批2个靶区转入普查阶段,要求2023年9月底完成野外验收,年底前提交贵州省第一个锂矿普查报告。

葵卯年春节过后,正月初八项目部人员顶着风雪返回野外,两个普查项目同时进行,开展实测剖面、地质填图、第一批钻孔位置实地踏勘。

“这里的蛇好像不兴冬眠或者冬眠期特别短。我们出野外的第二天就碰到了一条眼镜王蛇。”王均告诉笔者。

当时,我们去实测剖面临近中午,大家正准备坐下来吃点干粮,歇一会。眼尖心细的苏双凤带着哭腔突然尖叫“蛇,蛇,蛇。”顺着她手指方向看去,离我们不足3米远的草地上,盘着一条黑黢黢粗大的眼镜王蛇正在孵蛋。

苏双凤是1996年出生于贵州铜仁的小女生,2021年从六盘水师范学院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113队锂资源勘查项目部工作,跑野外、挑样品、挥舞大刀砍荆棘不输须眉,就是每次碰到蛇都会被吓哭。她经常惊魂未定地给外面来的人说,这个地方蛇太多了,还都是毒蛇,上山下山都会碰到。一年多野外风吹日晒,大家开玩笑说,小苏你由“女关公”快变成“女包公”了。

实测剖面必须要从眼镜王蛇孵蛋的地方经过。面对毒蛇,大家一筹莫展时,王均打电话叫来了项目部的驾驶员“蛇博士”张勇。

张勇自己在家养过蛇,熟知蛇性。只听他口中一边念叨“对不起了啊,我们工作要借用你的地方过一过,打扰你让一让,我们也把你的孩子们挪一挪,我们不伤害你,你也不要伤害我们,大家和谐共处啊。”一边用夹子夹起蛇头,蛇身乖巧地缠上他的胳膊,把蛇挪到了离大家30多米远距离的另一块草地上,2个年轻人随之也把几个蛇蛋挪了过去摆好。

“我们给你找的这个地方你还满意吧,如果满意就从我手上下来吧,我们不伤害你,你也不要伤害我们,大家和谐共处啊。”张勇边与蛇商量边把蛇放了下来,蛇看了张勇一眼,好像听懂了他的话一样,又老老实实地盘在了蛇蛋上。

一场虚惊。张勇告诉大家,蛇其实是怕人的,有时你看见它抬起了头很吓人,实际上是它感到有危险了,只要你不伤害它,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你的。为防意外,张勇还建议项目部配备了蛇药、手术刀、吸毒器、绑腿等劳动保护、应急物资。

个子高高的马晨,是1992年出生的山西运城人,与苏双凤是同校同专业的校友,2019年毕业到113队工作以来一直跑野外。他说,我倒是不太怕蛇,碰到了就绕开走,也没啥事。就是刚参加工作时,来自一眼望不到边大平原的我,不会走山路,稍不留意就摔跤,我的裤子不是穿烂的,裤腿两侧、屁股上都是走山路摔跤被磨烂的。当然,他现在上山腾挪跳跃,灵活得像只猴子,别人爬不上去的地方,他自告奋勇“我来!”,毕竟年轻吗。大家给他开玩笑“小马,你这两条大长腿就是为爬山找矿而长的。”

他还特别自豪地说,我有幸和关公是老乡,在他老人家面前不敢耍大刀,但在这出野外跑地表,挥舞大刀砍刺笼笼,也算是过了一把“耍大刀”的瘾。

大家就这样,在落差千米的高山峡谷中穿梭,在毒蛇、大黄蜂随时威胁面前不退缩,在充满希望里自寻其乐,享受着每一点进步的馨香。

陈星告诉我,出野外两个多月来,前期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4月份就打算上钻了,我们在两个普查区近13个平方公里勘查面积内,设计了12个钻孔。大家铆足了干劲,一定要在今年底前拿下贵州省第一个锂矿普查报告。

威宁麻乍“三稀”项目部也传来好消息。项目负责黄庆介绍,经过前期基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完全有信心年底前提交贵州省第一份稀土普查评价报告。

113队在国家、省急需之际,敢做“吃螃蟹的人”,主动请缨,勇于担当,在拓展稀有矿种找矿的征程上,希望之花日趋开得绚丽灿烂。

 

主动作为,以服务求发展

 

“我们113队地灾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起步较晚,2010年开始接触,2015年才逐渐铺开,为迎头赶上其他兄弟单位,更好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2016年起转变服务方式,以服务求发展,走了几步妙棋。”113队党委委员、副队长李再勇说。

第一步棋,由原来的只承接实施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转变为派人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跟班学习、先期服务,为县区市减灾防灾提供“管家式”技术保障,在了解所需,服务所需的同时,生成不少项目,获取了丰厚效益。

第二步棋,派专家参与日常排查、巡查,陪同省厅、市、县领导检查、调研考察,发现问题及时给出专业技术建议意见,提供“专家式”服务,得到地方政府认可与信赖。

第三步棋,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为政府分忧解难,帮助解决难点、漏点、痛点、堵点,提供“精准式”服务。

代为拟定的减灾防灾以市政府为主导,市、县区、乡镇、村及群防群治监测员“一体五位”人员责任制,形成政府文件下发执行的同时,主动承担了每年给市县乡村从事地灾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与业务指导,先后培训4500余人次。

建议地方政府敦促煤矿企业比照“一体五位”,建立企业内部监测防控管理责任制,每一两年最多不超过三年开展一次煤矿企业地质灾害评估,得到市政府同意发文执行。此做法实施后生成170多个项目,工作经费2000多万元。之后,毕节市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专门下文借鉴六盘水市的做法也开展了此项工作。

    第四步棋,延伸地灾技术保障服务,提供“内涵式”技术服务。建议市政府从县区级地灾技术保障延伸到煤矿企业得到认同,市自然资源局下文,要求每个煤矿必须寻求一个地勘单位作为地灾技术保障单位。在政府主导下,113队与盘州市33个煤矿签订技术保障协议,派出25人驻守现场,随时排查、巡查、监测煤矿企业的地灾隐患,指导避灾防灾。仅此一项,每年约有近500万元的工作经费。

响应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号召,113队开展了六盘水市近百个加油站污染调查,地下水排查,生成3300多万元的工作项目。2018年成立贵州地矿113工程有限公司盘州分公司,开展县级耕地质量调查,生成每年平均600万元左右的调查项目。

113队“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使命担当,已经融入每个职工的血液脑海,把政府的需求转换为每个113人的追求。

2021年9月的一天,队长冯发焱刚回到遵义家中,手机便急促地响了起来,一看是六盘水自然资源局领导的电话,马上接了起来。

“冯队,赶场坡地灾点出现险情,请您派人来开展应急调查处置。”

“好,我马山安排。”

“麻烦您了,谢谢!”

挂断电话,冯发焱迅速电话通知分管副队长李再勇带领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工作。

安排妥帖后,冯发焱歉意地给妻子说了一句“单位有事,我要马上赶回去。”

不知多少回了,再次在妻子幽怨的眼神中,没来得及放下行装的冯发焱又向高铁站赶去。

两个多小时后,冯发焱赶到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街道马坝村赶场坡地灾滑坡隐患现场,看到已经拉起警戒线,竖起警示牌,市区领导正在指挥疏散涉险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看到冯队到来,赶快跑来向领导汇报应急调查情况。近期连续降雨,导致山体缓慢下滑,滑坡体预估17000多方,大多为孤石,直接威胁下方112家300多人生命财产安全,已有少量孤石滚下不同程度损害了部分房屋,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如继续下雨,极有可能形成滑坡地质灾害,形势十分危急。

“赶快采取措施,抓紧进行处置。”冯发焱焦急道。

“先清理滑坡体,再对切面进行喷浆支护,防止灾害形成。”杨胜贵应道。

“马上组织施工队伍进场,清理滑坡体。”

“好。”

杨胜贵,是113队地灾防治专家,有着十分丰富的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得到领导指令,立即掏出手机通知施工队伍进场。

钟山区领导听到此,转向冯发焱说道:“冯队,目前区里经费紧张,一时挤不出治理费用,还要冯队多担待。”

“没关系,先治理了再说。”

瞬间,钟山区领导脸上的愁容变成了赞赏的笑容。“感谢!感谢!113就是有担当。”

施工过程中,也有人嘀咕“给政府干活,还要自己垫钱,哪天才能收回垫资呀。”

冯发焱、邓家学、李再勇等领导给大家做工作,政府临时有困难,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是国有单位,要体现公益性职责,不可能置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于不顾。

理顺了大家的情绪,工程顺利实施。半个多月后,113队垫资370多万元,完成隐患处置工作,临灾疏散的住户也陆续回到家中。

住户们的笑脸,给了113人极大的欣慰。

事后,有天我去冯队办公室采访,看到冯队正在收拾行装。随口问道:“冯队要出差呀?”

“好久没回家了,昨天接到家里电话说老父亲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我想趁周末回家看看。”

“回家还要带洗漱用具呀?”

“准备着吧,谁知道啥时候有事,一个电话就要赶赴现场。”冯发焱已经习惯了随时准备着。

哎,现在的领导真不好当。我心里由衷发出如此感慨。

回忆几天采访的所见所闻,放眼望去,六盘水市全域水城区、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州市和高新区的地灾防治技术保障,有113人的身影;2019年“7·23”水城鸡场镇山体滑坡应急抢险,有113人的身影;2021年“15”水城鸡场镇箐头村蒋家包包山体滑坡监测预警,有113人的身影......

113队仅2022年,就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125次,排查隐患点730处,提交应急报告、核查报告等60多份。

2019年、2022年113队2次获得“贵州省地灾防治先进集体”,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获得“六盘水市地灾防治先进集体”。

几年来,113队抢抓机遇、主动担当,积极探索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矿产资源勘查、减灾防灾、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板块齐头并进,2022年完成总产值1.1亿多元,实现经营收入8200多万元,节余与收益2000多万元,与2017年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增长20%以上。

113人的好日子又回来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春风暖了,春意浓了,春雨下了,春光明媚了,一切沐浴着春晨的曙光,在春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

乌蒙山下地质人迎着朝阳,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