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沂蒙山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文学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文化的自信自强,用文学形式讲好自然资源故事,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文学志愿服务队和大型公益系列纪录片《守护自然》摄制组对沂蒙山生态建设与恢复典型经验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采访。
沂蒙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助力沂蒙山生态建设与恢复志愿服务活动”是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2023年5月28日—6月2日志愿者服务队先后深入山东省临沂市及沂南、沂水、蒙阴、平邑等地,就临沂土地修复治理、武河湿地二期工程、铜井镇寨子水库山地质环境恢复、岸堤镇王山峪片区生态脆弱区造林、双崮流域的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桃棵子综合整治、环云蒙湖隔离堤生态治理等项目工程实地走访,挖掘了大量自然生态资源文学素材,感悟沂蒙精神,为把握时代脉搏,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最美最新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5月28日下午,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文学志愿服务队及大型公益系列纪录片《守护自然》摄制组走进了临沂市博物馆、规划展览馆,观看了宣传片《古城春秋》和《新时代新临沂》,感受古老蒙山沂水东夷文化的渊源与厚重及八百里沂蒙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5月29日,在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议室,就临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相关问题,在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讨论座谈,相关领导及业务部门负责人武玉强、庞西祥、胡韬勋、于德江、胡来幸、赵玉立、李付全、王斌等同志出席座谈。会后参观了山东省劳模彭斌的创新工作室,聆听了一个年轻创新团体在保障城市发展中攻坚克难保大家舍小家的先进事迹。
武河湿地,湖草青绿,水光粼粼,大片芦苇随风摇曳,鸟鸣之声不绝于耳。这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国家级人工湿地,湿地建设利用废弃的河道和河两岸的滩涂地,建景观桥、拦水坝、溢流坝、跌水池和湖心岛,栽植了许多苗木和水生植物,形成了“一个一个滞流塘、一片一片莲藕池、及一望无际芦苇荡”的生态景观效果,昔日草木不生的污水连片的地方如今变成了鱼翔浅底、百花齐放、荷香四溢、万鸟竞飞的生态休闲胜地。湿地项目负责人讲解了湿地建设之前的状态,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武玉强向作家们介绍了临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中,武河湿地的建设过程及湿地建设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所起到的重要意义。
傍晚文学志愿队在山东省地矿局七院,观看了智能临沂时空信息云平台,采访并了解到,地矿局七院在做精做强自然资源与环境调查、地质找矿、清洁能源勘查、生态环境修复、测绘地理信息与地质大数据开发应用五大业务板块,在现代化强省建设工作中走在前列。
5月30日,文学志愿服务队及摄制组来到沂南县铜井镇寨子水库北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和岸堤镇王山峪片区生态脆弱区造林项目现场进行采访,寨子水库山地质环境自2014年开始至今恢复治理已达200亩,目前计划还要扩大到305亩,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沂南县自然资源局局领导在王山峪片区生态脆弱区造林项目介绍了生态脆弱区造林过程,从2016年开始,已栽种核桃、侧柏等经济苗棵20万余株,片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5.9%,治理成效显著。在山林一处瞭望台,观看了已建好的四个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位老护林员讲述了护林工作队的日常工作,他16年的如一日的坚守让文学志愿服务队的作家肃然起敬。
在沂南县铜井镇的竹泉村,作家们感受了沂南水利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风景区样板。古村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自然环境与人居村落结合,呈现出中国北方独有的竹乡泉韵和灵秀之气。
5月31日,文学志愿服务队及摄制组在沂水县的双崮流域的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保育等工程处实地调研采访。目前,修复后的双崮流域,水源有46处,树种由原来树木单一、退化的树种进行修枝、减伐,再与针叶林、阔叶林混交种植,保留了树木的多样性,植株也由原来每亩地种植330棵,减少到90株,林木得到了更好地“呼吸”,长势良好。
在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方面,专程对崔家峪镇上泉现场和院东头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桃棵子现场进行走访。自2022年开始,小微湿地生态修复组利用半年时间,把原来遗留下的沟坑进行合理治理,引入附近的清援河水,植树和花草2万余株,成为附近居民悠闲娱乐的花园式休闲地。院东头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共计二万五千亩,充分利用了原来的河道和砌坡进行绿化,建闸阀井,种植水杉、枫杨、小叶女贞等树种。
采访期间,文学志愿服务队全体同志还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感悟沂蒙红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6月1日上午,在蒙阴县东儒来河生态治理工程和环云蒙湖隔离堤生态治理工程两地进行实地采访,详细了解工程进度及措施。东儒来河生态治理工程建有3个生态拦水堰,总蓄水达2.4万立方米左右,对附近的小麦、玉米点种灌溉提供了备用水源,对东儒来河全程清淤,进行生态护坡治理,利用草皮修复,日前项目已近尾声。
环云蒙湖隔离堤生态治理工程有17.35公里,2022年7月开始实施,环湖做隔离堤,种植花椒、板栗、桃树等经济树种,原来的污塘清淤修复为鱼塘,荒地、低洼地抬高工程的实施,以期改为良田,让村民承包种植苗木、庄稼等。
下午,文学志愿服务队在蒙山顶半山腰采访退化林改造情况。蒙山“退化林质量提升工程”是人工更新,即把原来的密不透风的赤松林中的林木进行疏枝、砍伐,再补栽其他树种约17个品种,达到林木复层混交。清理废弃物,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综合处副处级干部赵坤和负责该项目人员一起给大家讲解疏枝、补栽等方面的详细知识。
此次中国自然资源作协文学志愿者服务队和大型公益系列纪录片《守候自然》摄制组采取一边采访一边拍摄的模式,用文字和纪录片探访挖掘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还将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临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感人故事。
“把握时代脉搏,在历史的纵深中找到文学的魂,创作出反映沂蒙精神的精品力作。”文学志愿服务队的作家们将以传承“沂蒙精神”为主线,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通过一个个生态治理、土地修复、山林改造、湿地建设等项目,书写一线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山乡巨变塑型铸魂,把生态之歌唱得厚重绵长。
(撰稿 王先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