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口气读完张世奇老师发表在《大地文学》2022年秋卷的报告文学《西华山钨矿百年风云》,一座立体的西华山在我的心里渐渐清晰起来。我曾经是西华山的一份子(1981年参加工作,2000年后离开),此前和之后的西华山,在我脑中自然成了“断片”,尤其是对它的前世与文化知之甚少。张老师这篇文章很多细节却填补了我大脑的空白。
写历史性的作品,难就难在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讲清楚曾经闻名于世和作为中国钨业发祥地的西华山的发展史,这确非易事。张老师这篇作品以所见所闻为主线和框架,所见为现实,所闻为历史,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全面而详尽地叙述了西华山的“昨天”“今天”“明天”。
西华山的历史,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史、奋斗史,它凝重、厚重,体现了两代“西华山人”为国为民,勤勉务实,以矿为家,担当奉献的高尚情怀,更体现了“严字当头,勤俭办矿”的西华山精神。这些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沉淀,精神的锻造和形成,都源自于全矿职工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主人翁”思想,源自于企业不断的自我革命和永恒的创新。
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法之后,再来读这篇文章时,就会脉络清晰,犹如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西华山走向衰落的原因。
任何一个企业,在它存在时我们都可以有一千种甚至一万种假设,但西华山走到今天,虽然有资源枯竭的因素,也不乏人的元素和决策的因素。在中国也有不少资源型企业成功实现突围转型的案例。作为一部历史性的作品可以对这些做出灵魂的拷问。倘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必要发掘,无疑会增加这篇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在此,我也代表众多在西华山奉献过青春热血的职工,衷心感谢张老师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对这些素材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抓住了影响矿山发展的每个时间节点和关键性人物进行书写,为后人了解和认识西华山提供了“范本”,让“严字当头,勤俭办矿”的西华山精神永存。
作为从西华山出来的一名文学工作者,有多次萌发对西华山的历史进行写作的念头,但都没有成行,今天张世奇老师作品的问世,是帮我们圆梦。
这个梦,常常浮现在我的脑中舒展成一幅无边的天幕,天幕上万星同照,每颗星都照耀一个人,照耀我的那一颗,也在天幕上,当我仰望它的时候,我的记忆一片通明,我看见少年稚气的我,青春焕发的我,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的我。那时的我知道,路在脚下,而不在天上。天上有的是风云,被那些仰望星空的人收录进历史的长空,一如此时案头这部《西华山钨矿百年风云》,幻化成生命领空中一道绚丽而短暂的彩虹,彰显两代西华山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赖华明,原系西华山钨矿职工,现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康区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