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长篇纪实《西华山钨矿百年风云》最后一个字,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一曲西华山钨矿的赞歌。”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分量十足的西华山钨矿(以下简称“西钨”)的纪实作品。
作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文学志愿服务队成员,作者一行四人,栉风沐雨,不畏酷暑,走进大余,与西钨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全篇贯穿着两条线。一条按照作者的行动路线铺开,一条沿着西钨的历史前行。双线交替进行,一步步引导着读者去领略西钨的百年风云。
在西华山,有陈永忠,陈广飞这些老地质人,作者的行程自然变得轻松简捷了许多,西钨的历史进程也一点点清晰起来:“洋人”发现、收购矿石,民国时期盲目开采,新中国建成规模企业、中外驰名,新时期沉浮商海、涅槃重生。
一个德籍神父邬利亨,为独占钨矿资源,背着当地政府,用500元纹银,从妙圆和尚手中买下山权。于是,明目张胆地掠夺开始了。这让读者一下子就会联想到敦煌莫高窟那个匈牙利人斯坦因和道士王圆箓。还好,1908年冬,道台俞明震得知此事,几经交涉,最终赎回了山权。近代中国,清王朝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国家权益大受损失,西华山等收回路矿权的斗争就显得尤为可贵。
作者在叙述西钨的民国历史时,用两个时间点引入:“1918年前后,在西华山捡、挖、淘砂的民工已达两万余人。”“1919年,湖南水口民工将钢钎打眼火药爆破技术引入西华山,不仅沿矿脉露天开采,还开窟钻入山内开采,这是开采技术的第一次大进步。”后经国民政府加强管理,乱采现象依旧严重。如此混乱局面,还要看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利益,国家资源不被肆意破坏,他们发起工人运动,以夺取矿权。比如,陈赞贤、蓝广孚、吴朝葵、吴朝仁兄弟等,为斗争的胜利甘愿付出生命和鲜血。直至1949年8月22日,西钨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西钨新建釆选能力1856吨/日项目,被列为“一五”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经过苏联老大哥的援建,1959年基本建成试车,1960年2月验收交付使用。从此,成为我国最大的钨矿山之一,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75年,毛泽东主席在圈阅中共中央( 1975)17号文件时,高度表扬西华山钨矿等单位生产上得快、有起色、完成计划好。”领袖的话语,给了西钨人莫大的鼓舞,他们前赴后继,只争朝夕,在为国家创造着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文明。逐步形成了“严字当头,勤俭办矿”的西钨精神。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如何再现这一辉煌建设史,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数字的运用是一个最好的方式。数字最能记录一切。具体数字不再一一列举,但是,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不正是一个个西钨人拼命实干而取得的巨大成效?
然而,好花不长开。上世纪90年代,体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西钨被时代的车轮抛在了身后。2002年,西钨的关闭,成了西钨人永远的痛。但西钨人决不会坐以待毙。在产业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感召下,西钨人认识到,打造工业遗产旅游联合品牌是一条出路。2017年11月21日,西华山被正式授予“国家矿山公园”资格,投资10.5亿元的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文中还有几处细节让读者为之动容。比如,迫于革命形势的严峻,吴朝葵、吴朝仁兄弟本已被迫转移到南康。1931年10月,上级党组织指示,吴朝葵、吴朝仁兄弟回到西华山,继续未竟的事业。二人没有丝毫犹豫,直至最后牺牲。比如,夏泰仁回忆副矿长下基层时说,在吃班中饭的时候,食堂工作人员将热气腾腾的工作餐送到工作面。我想:副矿长的饭菜应该会比我们的要好一点吧?可是,五个饭盒打开,都是一样的饭菜,没有一个特别的。就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副处级干部,跟着我们运矿小组同吃同喝同劳动了几天,而且下班之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去处理一些副矿长分内的事。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西钨的历史进程必定能给人们无限的启示。作者在叙述这一进程时,没有止于资料,更没有止于想象。他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思考,把得来的一个个零碎信息编织成一个大大的花篮,呈现给读者。这正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无论曲折还是顺畅,西钨的百年进程已成为历史。作者最后说,“饱经沧桑的西华山经历了苦难、辉煌、挫折、彷徨、新生、衰败,像一位垂垂的老者,期待着最后的尊严,期待着涅槃重生。它不是代表自己的荣辱,它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我们坚信,人类一定能够经得住考验。不久的将来,一个涅槃重生的西钨必将站立在世人面前。
如果有人要了解西钨的历史,那么,我为他推荐这篇《西华山钨矿百年风云》。
(胡德强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202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日照)散文季刘勰散文奖”)
上一篇:一部浓缩的“西华山发展史”
下一篇:老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