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老井

来源:原创作者:马进时间:2023-09-28热度:0

老  井

 

                                                                                 马 进

家乡位于冀西北尚义县坝上一个乡村。老宅旁,有口水井,村落因她而聚,因她而兴,也因她而凋谢没落。

那口古井,撒落家乡几代人生活的足迹。

清末战乱,曾祖父带着曾祖母背井离乡,一路北奔,来到漠南草原,祖父降生了。那年,开启了民国时代。曾祖父决定把家安在祖父降生的地方。

曾祖父深知逐水而居,第一件事就是掘井找水。有一些风水知识的他,在附近转了两天,找到一处水脉。他与邻居一起,一锹、一铲、一筐,挖了一星期,掘到四五米时,溢出了大量的水。井水涌出后,曾祖父那伙掘井人,抱在一起喜极而泣。井水涩而苦,但他们还是用双手捧起,灌了个大饱……

父亲出生那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祖父老来得子,万分激动,给父亲起名庆国。

1954年秋季,家乡完成了农业改造。祖父担任了村内建国以来的第一任村长。作村长后,他干的第一件大事,集中全村社员,把水井往深掏了两米,井口安装了辘轳。井水很涩,但很旺,取水方便了许多。

村民们由于长期饮用那口又苦又涩的井水,牙齿渐渐变得发黄。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冬末,多年来一直超负荷劳作的祖父,吃了我的百岁宴后,患十几年哮喘病、脑血管病的他,病情突然加重,一夜之间撒手人寰。

村长的衣钵,传承到了父亲的手中。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父亲请来县水利技术人员,对井水化验。化验结果让人震惊:井水属高氟水,是导致多数村民患心脑血管病和寿命不长的根本原因……

听从技术人员建议,父亲购买回沸石,定期撒入井中。从那以后,各家各户从水井挑回去的水,烧开后,饮时不再发涩。然而,各家各户的烧水的锅底、盛水的暖壶底、饮水的缸底,都会挂一层白厚的水垢……

进入新世纪,村民们纷纷在农田里打井,种植蔬菜;水井水位日渐下降。村民每天“闻鸡挑水”,去得晚了只能挑回半桶水。

父亲跑乡进县,在县水利局资助下,水井往深又掘了三十多米,配套了水泵。沿老水井井壁,砌上砖,抹上水泥,加上井盖,盖上井棚。从那时起,乡亲们不再争先起早,到水井排队。

父亲步入花甲之年,时常感到头晕。我多次劝他到县医院问诊,可他像牛皮筋,执拗不听。一个清晨,他把家中的两口水缸挑满后,跌倒在水缸旁,没能再醒来……

父亲离开我们后,妈妈变得格外执拗;不肯搬到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不得已,每个星期天,我“挤时间”回村看她。妈妈与我说话时,总是下意识地瞅向屋外的水井,匆匆扫过又匆匆收回。

那口水井,因干旱少雨和地下水水位下降,日渐干涸,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成了村里的一件摆设。

十年前,多数村民搬迁到打工城市居住;家乡成了“空心村”。六年前,家乡被县、乡政府确定为整体搬迁村,纳入易地扶贫工程。妈妈享受政策,在大青沟镇易地扶贫楼,安置了一处60平米的二楼。她不肯随我搬到县城居住,说她只要能动弹,就不会离开那些左邻右舍,喜欢和他们说笑唠嗑。

妈妈搬迁到新楼以后,与我通电话总是笑呵呵地引到自来水上。她说:“现在厨房里有了自来水,不用再像二十年前那样排队挑水了。喝开水缸子里不再有水垢了。妈妈和你们县城人一样,喝上干干净净的水了……”

易地扶贫楼,被乡亲称作“恩泽苑”。搬迁后,村民返回村里,你一锹,我一铲,把村里的那口老井掩埋了……

妈妈打电话告诉这事时,我心中五味杂陈。电话那端的她,语气也变得极其匪夷所思。我知道,放下手机后,她一定泪雨滂沱。因为,那口老井承载着母亲无限的追忆……

妈妈总爱约上村邻,步行走上七八里,回到村里。到现在已是一片耕地的上面,沿着地塄走走,到已经掩埋了两年多的老井上站站……

于是,我决定回家一趟,陪着母亲,到那口见证了家乡百年巨变的老井,了却母亲心中那份淡淡的乡愁和浓浓的怀旧之情……

 

作者:马进

通讯地址:河北省尚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者电话:13582436638

 

 

上一篇:青藏高原印象

下一篇:闲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