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少来到北京,成为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四届高研班学员,我想起了那场给他主持的诗歌分享会和我写的侧记。
2020年5月,疫情依旧不能让人大规模聚集。但办公室里传来了好消息:《星星》诗刊诗歌原创5月上旬刊《新青年栏目》,重点推介了驻会诗人陵少的4首诗歌。自然资源作协秘书处从2019年开始,有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谁出了新书,便约着志同道合的文友,举办沙龙,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于是商定,在大地书院,以诗歌沙龙的形式为陵少举办一次分享会。大地书院是一个可以喝茶可以读书可以会客的地方,正适合举办分享会。用什么方式进行分享?优优说要直播。优优是个文学青年,也是大地书院的工作人员,我们都感到很新奇。
本届作协驻会作家四人,其中两人写诗歌。本次沙龙作品分享,从陵少开始,也是从诗歌开始。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也是最难写的文学体裁,对语言要求非常高。自然资源系统很多职工工作生活在大山深处,或者人烟稀少的地方,从事土地、矿产、测绘、地质、地理、水文、海洋、勘探等地学工作,很多人自然而然地爱上了文学。据我所知,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中李四光写过小说,黄汲清出过散文,朱夏、关世聪、刘光鼎既是地质学家,也是标准的文人。系统内写诗的人也特别多,据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诗歌委员会主任胡红拴介绍,自然资源系统活跃在诗坛小有名气的有一百多人,写诗的不下千人。
我其实不敢轻易谈论诗,但是搞一场自由的沙龙,做个穿线人,让大家谈,我也没有思想包袱。
那天,我看到学院路两旁的槐树吐着绿意,冬青簇拥,给初夏带来生命的萌动。虽然庚子年一切都与众不同,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门这条街道,依旧给我心安,让我宁静。似乎大学南墙上一溜宣传画,也红彤彤地招人喜爱。不知道为什么,从海淀区的地质图书馆,搬到西城区西四国土资源部附属楼所在的羊肉胡同甲30号5楼,再从西四搬到复兴门外大街1号,自然资源作协这十多年中的几次搬家,我一次也没有错过,我想这可能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2019年7月30日,我们从复兴门外大街1号原中国海洋局的办公大楼,搬到了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陵少也是这次搬家者之一,而本次分享的这几首诗,都与复兴门外大街1号的景色有关。艺术起源于劳动,出自先秦《吴越春秋·越歌》里面的《弹歌》。原文是“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它描绘的就是一个制作打猎工具和打猎的过程。陵少有一首诗,写的就是长安大街上劳动者种树的事。
建国初期,地质系统有大量的职工常年带着地质锤,叩问石头的千年岁月,发现金银铜铁铅,支援国家建设,风餐露宿、寂寞艰苦。他们用诗歌来歌唱祖国的地质事业,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出现了大量抒情诗人,如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名誉主席常江老师的“帐篷诗”,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广为流传,去年中国作协举办的全国诗歌座谈会邀请了他;远在广东的胡红拴副主席的石语诗话,非常有特色,这些年来他笔耕不辍,不断出诗集,有多部作品被译成外文;青年诗人马行当年辞去单位宣传科长的舒适工作,以一个地勘队员的身份,十几年如一日在大漠戈壁滩行走,用诗歌给风、石头、小鸟赋予新的概念;张二棍、张三棍两兄弟用地质队员的独特视野,书写日常生活的艰辛与苦痛,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更是俘获了众多读者;刘能英的古体诗,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不拘一格,她的变革与创新,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与肯定;汪洋、孙大顺的山水诗,也都独具特色,他们记录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的内心感受,用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
从地质矿产资源到国土资源再到自然资源,我们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山水林田湖草、海洋、矿产、测绘,几乎涵盖了与大自然相关的所有领域。这些年来,在文学创作上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诗歌一直都是我们系统的强项。近年来自然资源系统大批诗人,如一股洪流滚滚向前,打破僵局,后起之秀葛小明,在诗坛也很被看好。包括陵少在内,阿未、刘卫、刘将成、汪洋、段新强、孙大顺、王晶、张琨等诗人均成绩不凡。他们的诗歌实践,说明了文学的路虽然充满荆棘和坎坷,但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一定能够走远。无论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文学始终都是每个人前进中的明灯、生活的支柱。
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一是中原的《诗经》,二是荆楚大地的《楚辞》。湖南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才”就是明证。楚地人都有浪漫情怀,陵少能够钟情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浪漫主义。他曾在自然资源作协秘书处承担着办公室琐碎的工作,占用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在工作的缝隙勤奋耕耘,在《诗刊》《诗潮》《扬子江诗刊》《中国诗人》《诗林》都有诗歌发表。在这之前,他在《荆州晚报》开辟专版,做诗歌主持人,一坚持就是六年,共发布三百多期诗歌专版,其中独立编发诗歌一百二十多期,从不间断,在中国地方报纸中非常少见。在这块诗歌的菜园里,前前后后有一千二百多位诗人发表诗歌,包括许多获得鲁奖的诗人。
中国作协副主席、原山东作协主席张炜,他特别喜爱屈原的《楚辞》。他说不管在哪个地方,只要遇上屈原《楚辞》不同的版本,他必定买回来反复阅读。我到过武汉的东湖公园,沿着湖边那里有专门的屈原诗词主题公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墉。”“吾常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仍广为流传,我想这可能就是诗歌的魅力吧。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诗歌就走过了三千多年。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六世纪的《诗经》,到前四世纪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新诗。新诗由胡适1917年3月登在《新青年》上的《蝴蝶》起,一直到今天,新诗都在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活中我也认识很多诗人,虽然不认识海子,可是二十年前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邂逅了他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只因为有“蔬菜”二字,我便时常在不同的场合朗诵。我偶尔也写诗,却无法直舒,而海子的诗恰恰也抒发我对这个世界,对亲朋好友的爱。这种共鸣,让你仿佛觉得自己能够和整个世界对话。
现实生活处处离不开诗歌,近几年人们抒发心中的爱情时,就朗诵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抒发对祖国的感情时,就朗诵她的《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因为一位叫刘洪秋的女同学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不动声色地上升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让在场的同学陶醉了,我也陶醉了。也正因为这首诗她俘获了优秀的留校任教的我的老乡,成了我们寿光的媳妇。
现代诗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些年我一直钟情于诗歌朗诵。我常常在想,自然资源作协是否可以依托诗歌委员会,依托我们众多的优秀诗人,到地方交流文学的时候,为地方上献上一台台公益的诗歌朗诵会呢?
陵少的这几首诗中,里面很多植物都是他的观察对象,他写到了丁香进城,其中那个穿黄军装的人物形象,尤其令人难忘,也许这个人喜欢穿黄军装,也许他就是一位复员军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地种树。然后他从“黄军装”自然地转到岳父身上,以义务护林员,满大街种树,这种语句直击你的心灵,说出社会对树态度的转变,也是对生态环境、和平环境的珍惜。
参加陵少诗歌沙龙的有陈国栋主席,影视委员会主任朱梦棣,秘书处楚歌、马蚁,会员张世奇碰巧来北京出差,一并加入我们诗歌沙龙的行列。大地书院的优优就此写了一篇有感情的散文,为陵少诗歌喝彩。围着一张长条桌子,依照座位来发言,依次是朱梦棣、楚歌、张世奇、马蚁、优优、陈国栋。最后陵少谈了他的创作感想。
2020年5月20日,农历小满,是希望和丰收的预兆,只要小满了就有大满和丰收。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个人诗集《尝试集》,一百年后的今天,希望陵少也能够出一本好诗集。
借这次机会,我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不写诗也一定要读诗”,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这样和我说过。是的,《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主席也说过,他爱读诗,因为只有诗歌,才能传承中华语言文字之美。我再次想,只要你爱写作,不管写什么体裁,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要与大自然滚爬在一起,到人民中去,迎着风,合着泥土,定会长出生机勃勃的文学篇章,而这也是开启文学生命力的唯一钥匙,也是我在即将到来的楚歌散文沙龙上要说的。
2023年12月6日
上一篇:孔夫子与释迦牟尼的交集
下一篇:三百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