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张小宇编纂的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史料汇编》出版

来源:作者:时间:2024-11-06热度:0

我会会员张小宇编纂的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史料汇编》出版

我会会员张小宇编纂的《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史料汇编》一书,近日,由杭州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史料汇编,汇编整理了1903年至1955年期间该校相关史料;二是本校纪事,记录了1956年至2023年该校发生的重要事件;三是附录,统计了该校120年历届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名录,全书共有一百万余字。

微信图片_20241106094238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在近代经历了一个剧变,而浙江作为近代以来较早受西方影响的地区,其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忽视西方的影响。同时,浙江又是文化繁盛之地,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较为深厚。这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经过近两年的筹备和编校,为庆祝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120周年诞辰而编纂的《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史料汇编》终于出版了。读者可以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为一个切入点,通过阅读该校自建校以来积累的丰富资料,洞悉近代以来浙江教育的百年变革,特别是浙江近代女学发展。

1903年,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也已经签订,清王朝此时已摇摇欲坠。当时的时代风气,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救亡图存”,这或许是当时所有中国人心中的追求。但问题在于怎么做。众所周知,当时有各种各样的思潮涌动,虽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还是不明确的。而在这诸多的探索中,有一条道路即与本校有关——兴女学。该书所收录的《演说过渡时期之女子》,就涉及这一主题。考虑到这篇文章是当时在读的女学生所写,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此也是有自觉的。为什么要兴女学?这是因为中国的救亡图存,不仅仅是中国男人的事,中国女子也可以而且应该尽一份力。如在该书所收录的《纪杭州贞文女学校校长惠兴女士殉学事》一文中写道,惠兴女士认为“强国的第一义是开办学堂,学堂的基础最要紧的是女学,必先国有贤母,然后家有令子。家庭教育是学堂教育的主动力,现今女界黑暗,急救法速宜提倡女学”。当然,在有进步性的同时(如女学堂规矩里有“不准擦粉,不准穿花衣裳,不准缠足”,载《演说女学堂之关系》),仍然有一些传统的痕迹(如上文惠兴女士认为,女学是为了培养好的母亲,另外在《〈惠兴女学报〉序》一文中也强调了传统的女德)。不过,总而言之,在晚清时期的杭州创办女学,显然更多是进步的。

00

其次,从人物上看,瓜尔佳惠兴,显然不是一个汉族的名字。也就是说,惠兴中学的创办者惠兴女士,是一位满族妇女。这也涉及惠兴女士创办女学堂的原因?其实当时社会上已有排满之风,汉人办的女学堂不收满族女学生,惠兴女士就是因此才有了办一个为满族女学生提供教育的学堂的想法(当然,张之洞的《劝学篇》也是重要的诱因之一,详见《惠兴女士为女学牺牲》等篇)。不过,贞文女学堂(学堂刚创办时的名称)不仅收满族学生,也收汉族学生。

微信图片_20241106094300

诚然,惠兴女士的满族身份是不可忽视的,但她之伟大,不仅仅在于为满族女学生考虑,还在于她以身殉学。因为学堂创办没多久,就陷入经费不足的困境,惠兴女士以身殉学,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注意,把学堂维持下去。惠兴女士本身是一个寡妇,守寡多年,膝下只有一个还未成年的儿子。她的以身殉学,确实感动了许多人,当时的官府也为学堂出钱,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该书所收录的1903—1911年的资料中,最为特殊的就是有一部分收录了“悼念惠兴女士的文章与挽联”,可见惠兴女士的重要性。

惠兴之后执掌校务的则是贵林先生,也是在他的运营之下,学堂逐渐步入正轨。他还去北京宣传惠兴女士的事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还有相关戏曲上演。然而随着辛亥革命,贵林去世(详见《小学教育极感需要惠兴女士以身殉学》),一切都烟消云散,校舍充公,经费没收,学校就此停办。到了民国二年虽然复校,但仍步履维艰,直到民国八年褚寿康校长开始主持校务,学校的状况才开始逐渐稳定下来(详见《浙江私立惠兴女校沿革》)。不过至此,学堂本身的满族的特性就消失了,这可视为进入民国后的一大变化。 同时,在这一时期,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各种章程制度,逐渐体系化、规范化。从该书所收录的资料来看,不难发现从1912年到1937年这一时期中,规章制度、会议记录方面的文件开始变多。另外,文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912年之前,多为文言或半文半白,部分文章有很强的文学性(如骈文、诗词等),而从1912年开始,皆为白话文,且行文更为质朴平实。另外,事件也相对变少,如果说1912年之前有许多叙事性的文章,那1912年后几乎就只有新闻稿了。在1912年后的材料中,也很难看到“活生生的人”了,从读者的角度而言,阅读趣味可以说是有所下降。但从学校的制度化建设中,不难看出,西方的影响日益深入,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发展的一大特点。另外,阶级性的因素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浮现。从学校参与的与别的学校的体育比赛中,不难看出,惠兴的学生可能来自相对富裕的家庭(毕竟私立的学费较高),在对抗性强的比赛中,不太能取得好成绩(详见《先烈杯篮球锦昨赛女乙组惠兴败于市中》《杭小学篮球赛贫儿所胜惠兴》《昨日两场小学篮球赛女子太庙巷胜惠兴》)。同时,这一时期,还开展了民众夜校,表明学校开始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另外,如学生自治等的出现,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在褚校长的主持下,学校有了近二十年的稳步发展,但随着日军的入侵,一切戛然而止。学校迁往温州乐清,但复校失败(详见《杭州惠兴女中迁乐[清]复课》),不过在学校的校址上,又开办了惠兴小学,因此也不能完全断绝。抗战胜利后复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期间局势也是风云变幻,学校里也出现了一些人事上的斗争。以上就是从惠兴中学的材料中所能看到的。

微信图片_20241106094252

至于东瓯中学,历史就没有惠兴中学那么长。起动议最早是在1927年,旅杭温州同乡会计划创办东瓯小学,解决旅杭温州同乡子女的教育问题,可惜因某种原因未成(详见《停办东瓯小学牌示》)。不过有趣的是,褚寿康也名列最初的校董名单之中(详见《东瓯小学校董名单》)。直到1947年,东瓯中学才正式建校。总体来看,东瓯中学作为独立的学校存在不足十年,不过倒是有两点很有趣。其一,东瓯中学曾聘请苏步青(后还任学校董事长)、夏承焘等名人为兼职教师。其二,有家长会的记录(详见《关于组织家长委员会的报告》),为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家长会的状况。报告为班主任所写,详尽地叙述了家长会的成立对于老师、学生的帮助,尤其是某些家长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家长会要比当下一般的家长会的作用大。毕竟,时代的变迁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本校纪事部分,最有趣的就是“一九〇”的缘起,这可以说,是为学校注入了红色基因。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惠兴女中少先队队员采集了马尾松的种子,并把其中最大的寄给了解放军叔叔,希望解放军叔叔能把它们播撒在新解放的海岛上。参加一江山岛战役的解放军就把种子播撒在了一江山岛上。该书封面上的金色马尾松以及书眉的马尾松,皆源于此。

总而言之,该书一方面对于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来说,极具纪念意义,另一方面该书对于研究近代浙江的教育史,尤其是女性教育史极具参考价值,也能增进对于近代浙江地方史的认识。另外,当下女性主义的研究方兴未艾,相信该书对此也能有所助益。

(王晓磊供稿

微信图片_20241106094304

张小宇,浙江省瑞安市人,1966年出生。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会员(个人),地方文史研究者。参加编写《虞廷恺年谱史料长编》,与李军合编《许璇纪念文集》,与吕顺长合编《近代温州留日学生名册》,主编《杭州第十一中学史料汇编》。在《瑞安日报》《温州日报》《文澜》《联谊报》《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通讯》等报刊,发表文史研究文章30余篇近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