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八道壕
郝殿华
大地不语,煤田放歌。作为一座老矿山,历经百年后,还在为国家的煤炭产业发挥余热,做贡献,为之奋斗的几代矿山人的名字,将永远锈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煤炭史上。
——题记
八道壕,我的故乡!它位于医巫闾山山脉东部,辽宁省黑山县西北部,自古为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大约在辽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指派县令马尔扎在一个叫双井子的地方修筑了八道战壕,作为天然防御屏障,后人遂称此地为“八道壕”。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又下令在这里修建了烽火台。历代君王只顾抵御外敌入侵,忽略了挖壕筑台时隐现在地下岩土中蕴藏的黑色物体。直到民国八年(1919年),乡民掘井深挖,才发现地球上最为古老的资源——煤。阜新县人刘甲三等呈请开采。年底,由张作霖投资筹建矿山。自此,八道壕的煤矿诞生了。
一
1933年,父亲只有14岁,就在矿里做小工,后来在井下当支护木匠,1962年因病退休。在我记事的时候,也不知道煤矿是什么样子。我家离煤矿办公的矿部不到一公里,离最远的坑口不过3公里,父亲也许是从安全考虑,不让我到坑口处去玩。因此,煤矿在我的心目中是朦胧而又神秘的。那个时候,我和伙伴们只能站在村西头遥望400米外的摩电机车,在小型铁路上,牵引着一节节木型运煤矿车,犹如一条长龙,在铁轨上慢慢地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往返爬行。对于把这些煤运到哪里去,我一概不知。 再大一点的时候,哥哥带我去了一次运选厂,我才知道:每一辆木矿车装煤容量不到一吨,“五坑”从南向北、“前进坑从北向南”“一坑”从东向西,从三个方向,通过地面铁轨摩电机车牵引木矿车,将煤运输到选煤厂,然后人工将一节一节矿车推入罐笼,罐笼翻滚后,煤便落入下面的运输皮带传送到储煤仓,再通过储煤仓下拱洞两侧六个机械闸门的开放,将煤炭下落到机械闸门下面的火车货箱内,再由冒着浓烟的蒸汽火车头拖着装满煤的货车厢,如黑色铁龙般疾驰穿梭在铁道线上,将煤外运销售,支援祖国的建设。哥哥说:这是由于科技进步,改变了地面运煤靠马车、装火车用笨重体力劳动的历史。当时,我只觉得在家门口能看见爬行的木型运煤矿车好玩,在现场看到储煤仓下火车运煤而感到新鲜和惊奇,根本不明白科技进步是什么意思。
真正了解井下工人劳动、煤如何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还是我上初中以后。那是1969年的11月份,学校组织我们要在矿一坑口进行一个月的采煤生产实践。我回家与已经退休的父亲说了之后,父亲并没有反对。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男同学们每天早上7点40分,戴着提前发给我们的安全帽,准时到一坑,由事先安排带我的工人师傅老赵领着我到矿灯室领矿灯,然后在8点上班时坐着有铁棚的矿车下到井下平整的巷道上,再往采煤的掌子面里面走。赵师傅一边走一边告诉我说,打眼工和放炮员已经提前在采煤掌子面完成了打眼放炮、敲帮问顶等工作,木匠完成了临时支护。我们在掌子面工作是安全的,我们每人看管一名学生,不要害怕,到掌子面我们只管把煤装到运输溜子板上,由传送带一直运到漏斗处溜入矿车。
在数百米深的井下,巷道处有电灯照明,而狭窄的掌子面里面潮湿,没有光亮,只能靠矿灯的照明 。到了掌子面,在矿灯光束的晃动中,我看见放炮后产生的炮烟虽然已经消失,但仍然能闻到呛鼻的气味。虽然赵师傅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但低矮的掌子面还是让我有恐怖之感。我们使用的铁锹宽约一尺,长度有一尺半,赵师傅整锹铲煤,我岁数小,赵师傅就告诉我半锹或者少半锹的铲,不能累伤着。当把煤一锹锹铲起装上溜子板时,煤尘也跟着飞扬起来,吸气时煤尘也从口鼻子吸入腹中,非常不舒服,不时有呕吐的感觉。我看到赵师傅挥汗如雨、忘我劳动,体验井下生活的我,也只能咬牙坚持着。8小时的井下劳动结束后,我们开始升井,出井中时一看,煤灰沾满了全脸,只露出洁白的牙齿,连同学之间熟悉的面孔都很难辨认出。接着,赵师傅领我去矿灯房交矿灯,然后去坑口大洗澡堂洗澡。洗澡池子很宽敞,清清的水冒着热气,可当我们下到水池子里面时,浮在皮肤上的煤灰融入水里,使水池子里的水渐渐地变成黑色。那时没有洗头膏,矿工们用洋碱(肥皂)洗头,洗澡的速度很快。有的工人不入池子洗,在池子的旁边,打开水龙头,从头冲到脚,冲冲了事。
重复性地井下劳动一个月后,我们又回到了学校上课。大约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在吐唾沫和擤鼻涕时还能发现吐沫和鼻涕时有黑色煤尘。多少年后,从有关资料介绍才知道:煤矿井下工人得矽肺病的人比例大,与井下工人常年吸煤尘有关。
二
1971年12月,我从煤矿中学毕业,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乡,上山下乡到八道壕公社大夏大队。次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在青年点吃完饭,我在大队部翻阅过去的报纸时,惊奇地看到《人民日报》报道八道壕煤矿的两篇新闻稿件:一篇是1972年11月25日在第四版报道了八道壕煤矿干部、工人学哲学、用哲学,攻克煤炭生产难关的事迹。其中重点宣传了前进坑干部、工人“摸清发火规律”“成功地管住了井下自燃发火”,由欠产变为月月安全高产;宣传了一坑干部、工人“解放一层煤”,从“2一1煤层”里多采出13万多吨煤炭;宣传了五坑干部、工人“降服周期压”,不再发生冒顶(顶板塌落)事故,实现稳产高产,季季年年超额完成原煤生产任务。另一篇是1972年12月10日二版报道了八道壕煤矿广大职工克服生产上的薄弱环节,使全矿提前一个月全面完成了全年的产量、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上缴利润等国家计划指标,实现年产煤炭60多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两次宣传八道壕煤矿干部、工人在煤炭生产中“掌握唯物辩证法,益发聪明智慧”、勇于创高产的事迹,这是八道壕煤矿全体干部、工人的荣誉和骄傲,在八道壕煤矿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彩靓丽的一笔,也大大提高了八道壕煤矿在市、省和国家部委机关中的知名度,扩大了对外影响,树立了良好的煤矿企业形象。看到党中央机关报这两篇报道稿后,让我惊喜万分,便把报纸偷偷地收藏起来。
八道壕煤矿历经旧中国、日伪时期,国民党政府管理的30年中,共生产煤炭223万多吨,平均年产煤9万多吨。由于实行掠夺式开采,煤炭资源浪费也很大。而煤矿矿工和家属在这三十年的生产和生活中,受尽了各种残酷压迫和剥削,一直是饥寒交迫,受尽煎熬。矿区曾流传着“四十八个头”的歌谣,其中有“身上穿的是麻袋头,吃的是橡子面儿窝窝头,炕上铺的是炕席头,睡觉枕的是砖头……”矿工和家属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长达三十年的漆黑夜里,他们无时无刻不盼望着东方日出。
1948年6月,八道壕煤矿回到人民的手中,使多灾多难的矿山工人获得新生,旧社会的“煤黑子”成了矿山的主人。从7月份开始进行矿井巷道恢复、修建厂房、住宅等基础工作。1949年,二坑、三坑投入生产,并把恢复后一坑更名为“前进坑”。到了1957年,八道壕煤矿年生产煤炭23万多吨,比1948年增长七倍多。从1958到1962年,是八道壕煤矿煤炭生产、扩大建设,再度发展的历史时期,煤炭平均年产量达44.6万吨,比1957年增长近一倍……
在之后的几天里,一有空我就拿出这两份《人民日报》反复阅读,心里美滋滋地自言自语道:年采煤60多万吨,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这是八道壕煤矿煤炭生产破天荒的一举啊!
1974年8月,我离开青年点,到长春地质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远离家乡200多公里的朝阳市工作,可故乡让我这个在外游子梦牵魂绕。在之后的岁月里,我经历了数次返回故乡、又离开故乡,再返回故乡、再离开故乡的旅程。去时急盼,离时难舍,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乡愁。有人说:故乡是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但我没有因为父母过早地去世,让故乡在我的心灵中消失。因为那里还有我的兄弟姐妹,还有我对亲人们的牵挂思念,还有我对那片热土的眷恋不舍。
八道壕煤矿与我有着无法割舍的深厚感情,我也一直在关心八道壕煤矿的煤炭生产。据《八道壕煤矿完成计划任务统计资料汇编》记载:1966~1970年期间全矿平均年产45.1万吨;1971~1975年期间,平均年产煤炭57.5万吨;1976~1980年期间平均年产煤炭45.8万吨;1981~1985年期间平均年产煤炭41.4万吨;1986~1990年期间均平均年产煤炭40.3万吨。
1991年,随着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务院煤炭部决定不再给八道壕煤矿退库基金,要求煤矿走向市场经济,自负盈亏。这对于本来就家底较薄的八道壕煤矿来说,犹如雪上加霜,顿时陷入缺少资金、先进采掘设备匮乏、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窘境,而勉强产出的煤炭价格较低,还不能及时获得现款,忍受着流行的“三角债”的困扰。八道壕煤矿欠锦州电业局的电费款和购买生产资料的欠款,日渐增多,债主成群结队登门讨债;拖欠工人工资最多达十多个月,合计外债内债,超过一千多万元,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刻威胁着壕煤企业的生存。
煤矿生产形势呈现严峻,干部工人思想产生波动!如何让八道壕煤矿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不仅是个现实头疼的问题,也是摆在几千名干部工人心里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在建矿73年之际的1992年7月,上级主管部门作出决定,八道壕煤矿划归阜新矿务局(后为阜新矿业集团公司)管辖。从此,八道壕煤矿从“地方国营企业”一跃成为“国有特大型企业”,这个多年的地方‘游击队’,终于找到了正规军的‘大部队’了!八道壕煤矿有了重大转机,让矿工看到了煤矿在今天的新希望!
接管八道壕煤矿后,阜新矿业集团公司加大了对八道壕煤矿的投资力度,决定改变矿井生产格局,由“一高两炮”采煤工作面,过渡到“两高”采煤工作面,采煤机械化出现了新局面。2006年10月,第一个“综合采煤机械化工作面”投产,圆了八道壕煤矿几代矿工的“综采”梦。2007年,阜矿集团公司又投资4亿元,对八道壕煤矿矿井进行技术改造,使八道壕煤矿矿井生产能力由原来年产75万吨提高到年产300万吨以上,提升能力500万吨,洗煤能力300万吨,成为阜矿集团公司下属的大型矿井。2008年全矿生产煤炭300万吨,盈利1.23亿元,向地方政府纳税3888万元,获得辽宁省煤炭工业局“先进煤矿”和“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称号。到了2009年,八道壕煤矿生产煤炭再创新高,年生产煤炭350万吨,企业利润1.1亿元,向地方政府纳税5128万元,矿山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比刚解放时提高了四五十倍。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为国家贡献过光和热的“资深”煤矿,几十年来干部工人的居住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大多数矿工和家属居住在简陋、狭窄、低矮、潮湿、冬冷、夏热、破旧的平房。有220多户矿工仍居住在当年日本侵略者遗留的“劳工房”里,有的矿工住在利用当年日本侵略者报废的“电筛子水泥支架”修改成的简陋房……
看到附近煤矿工人和家属住房条件通过“棚户区改造”得到改善,也让八道壕煤矿的矿工看到了希望,要求参加“棚改”的呼声越来越高,多次向市、省有关部门和领导诉求。2010年2月23日辽宁省委书记在八道壕煤矿离退休职工要求参加“棚改”的信上批示“请研究帮助解决好老矿区棚改问题”。
4月22日上午,省长率省、市、县、镇有关领导来矿区调研,看到矿工居住在破旧、简陋、低矮、狭窄“劳工房”省、市、县、镇的领导眼睛湿润了,同情感、责任感、紧迫感油然而生。随后,在省长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省长提出帮助解决“棚改”资金筹集等实际问题,要加快八道壕煤矿棚户区改造速度,决定将原来三年时间完成棚户区改造工程确定为一年完成。2010年5月21日,黑山县八道壕煤矿棚户区改造誓师大会隆重召开。县委书记发了“狠话”:要把八道壕煤矿棚改工程作为1号工程,举全县之力,采取超常办法、超常措施、超常工作,确保在年内实现“拆出来、建起来、搬进去”的目标!
2010年6月15日上午,投资6.7亿元、面积为41万平方米新楼建设全线开工。6000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一台台挖掘机轰鸣作业,扒拆简陋、低矮的破旧房屋;一辆辆翻斗车在工地来回穿梭,及时抢运砖瓦、碎石等垃圾;一座座高架塔吊接踵而至,在空中挥臂翻飞;一队队工人在脚手架上挥汗劳碌,整个工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经过203天紧张施工,123栋大楼在矿区拔地而起,创造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交付使用的“辽宁棚改速度”!通过“棚户区改造”,退休的哥哥和在煤矿调度科工作的侄子住进了新楼房。
三
当10年后的2019年清明时节,退休后的我有时间再次回到故乡给父母上坟,看到整个矿区与我十年前回来时看到情景大不一样,让我惊叹。我对在矿山早已退休的哥哥说:“变化太大了!”哥哥脸上充满微笑地说:“这得感谢党和国家实施“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圆了几代矿工人的安居梦!”
当我漫步在十里矿区时看到,以矿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矿山路为轴的东西两个居民区,过去片片平房不见了,而呈现在眼前的景象是:大楼高高耸立,鳞次栉比。由于家家使用天然气,再也不用烧煤做饭做菜,以往烟尘笼罩、污染空气的局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阳光明媚。新扩建的矿山路不再拥挤了,由原来15米拓宽到40多米,中间机动车的车道有18米宽,两边分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分隔带。居民购买商品也方便了,与矿山路顶端沿街两侧一二层楼的商业门市、网点、公共设施齐全。原来在西片区破烂不堪的露天市场已经建成建筑面积为七千平方米的商场。为了满足矿区居民生活需求,带动周边广大农村发展,在东片区建起一处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新型多功能综合市场。居民在茶余饭后,有了游览的去处,具有600多年历史、饱经风霜的烽火台也一改满目疮痍的旧貌,被修建成风景秀丽、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广场公园,供居民休闲、健身、娱乐。在矿区南部原有的采煤塌陷区的‘太平湖’旧址,修建了南湖公园,居民游览、休闲、健身有了活动场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八道壕煤矿已经开采104个年头,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沧桑,风雨兼程。在过去的年代时,父辈们见证了这座矿山的沧桑与辉煌,他们在几百米的地层深处 开采“光明”,白了双鬓,花了双眼,长时间与煤尘、水、火、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却把光明和温暖带给了人间。而如今,一批年轻人,作为的矿工后代,捧起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献身煤海。他们没有辜负前辈的殷殷期盼,为早日开采出地下储存的煤炭资源,在拼搏着、在奉献着!他们知道,这些前辈是八道壕煤矿旗帜性的代表人物,支撑起八道壕煤矿百年发展的脊梁;他们更懂得这些前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要在他们身上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也是八道壕煤矿的希望和未来。
如今的八道壕煤矿,不仅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是养育和培植我在人生道路上成长、成熟的根,也是我安放灵魂的地方。在我的心里,故乡是一种依赖和寄托,有故乡,就有支撑的力量。有故乡可回去总是幸福的。我思念故乡、敬畏故乡、故乡是凝结在我心中永远也抹不掉的浓厚情怀。